主題節目SPECIAL PROGRAMS
-
TFAI選映查看更多
-
展覽/活動查看更多
膠卷時光
2010年代以前,膠卷仍是電影主要的放映型式:藉機器燈箱發出的光束、經過鏡頭把膠卷的影像放大並投射在銀幕上。數位放映技術成熟後,全世界的電影院陸續淘汰膠卷放映機,如今膠卷放映和膠卷放映師這個職業,變得彌足珍貴。 保存這些膠卷寶藏,正是國家影視聽中心主要任務之一,並且持續固定放映膠卷電影。為了讓大眾認識,感受膠卷放映的歷史與魅力,今年七月開始為期半年,特別企劃「Reel Time 膠卷時光」器材展示及體驗活動,展出難得一見的35mm膠卷放映機、碳精棒放映機及剪接看片機,並邀請擁有數十年放映經驗的資深電影放映師江泰暾、楊宗民,帶領大家體驗膠卷放映的趣味。 【器材展示】 展示時間:2023/7/1(六)-12/3(日),依場館開放時間免費參觀 展示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一樓多功能室外 【系列活動】一日膠卷放映師體驗 活動時間:週六14:00-15:30(每月一場,以活動頁面實際公告為準) 活動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一樓多功能室外 參加方式:線上免費預約體驗(每場名額:10位),或現場自由參加 報名資格:7歲以上之民眾(12歲以下兒童須由大人陪同,並請於報名時加註) 講師介紹:每次解說活動安排一名放映師主講 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江泰暾/資深放映師 威尼斯影城總監│楊宗民/資深放映師 活動內容:主題導覽約30分鐘+觀眾體驗膠卷放映(依報名順序進行,每次體驗以一位為限,每位約3-5分鐘,視現場情況由講師調配) 【系列活動】碳精棒膠卷放映秀 活動時間:7月1日(六)16:00-20:00、10月28日(六)16:00、17:00,每個整點(以實際公告為準) 活動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3號門外廣場 參加方式:現場自由參加 活動內容:認識舊式碳精棒放映原理,每場次約30分鐘 -
主題節目查看更多
逃離電影
在人類錯綜複雜的生存世界裡,存在著一條共同的線索――對逃離的渴望。 這是人類與生俱來,對於擺脫平凡、世俗和束縛的渴望。這種渴望勾勒出跨越疆界的軌跡、轉變的路徑以及對超越生命中既定界限的終極追求。 此專題選映九部來自不同國家、文化、類型,也來自不同時期的影片,我們因而踏上了探索逃離本質的電影之旅。每部電影皆可視為逃離之書中的獨特章節,展示了人類渴望超越限制的不同面貌,同時亦揭開在逃離概念下,電影所能蘊含的表現形式。而偷渡、越獄、流亡、移民、公路旅行將成為我們重溫這些經典電影的幾條路線。 牟敦芾的《打蛇》,探討了個體逃離壓迫系統的痛苦旅程,展示了偷渡之路如何成為生存鬥爭的場域。蔡繼光的《男與女》,主角在生存的壓力下尋求庇護,卻也難以抑制逃離當下現實的欲求。 賈克貝克的《洞》帶我們走進監獄的圍牆,囚犯們在那裡精心設計越獄路線,挑戰了監禁的概念。尼可拉斯雷的《倚夜維生》探索了年輕戀人在逃亡中的冒險經歷,呈現了逃避與求索自由之間的曖昧。 拉烏盧伊茲的《流亡者的對話》邀請我們進入智利流亡者的生活,見證融入當地與守護既有信念的雙重艱難。香妲艾克曼的《國界彼方》跨越美墨邊界,觀照試圖逃離困境的人們,對於當代的流離現象進行了深刻反思。 王家衛的《春光乍洩》與蘇菲卡勒的《昨晚沒做愛》的戀人們一同踏上親密又疏離的公路之旅,在橫跨新大陸的路途中,兜轉出既靠近又即將遠去的矛盾姿態。 王財祥的《給逃亡者的恰恰》邀請我們與逃離者一同起舞,伴著碎裂華麗的影像,擁抱逸逃出日常與故事的喜悅。 影片裡的每一幀、每個場景和每段對話都以獨特的方式展開。觀看這些電影時,請體驗逃離的各種表現形式與不同景緻。讓自己沉浸在這些角色的不同世界中,感受他們對自由、改變和重生的渴求。儘管他們遭受創傷、流離失所或寄居他方,但由逃離所衍生出的張力與交匯,亦促成邊界的再流動和再定義。 最終,拓開一條條殘酷又美麗的逃逸路徑。 節目勘誤及異動公告 【節目異動】 ● 《男與女》從 11/4(六)19:00 大影格 調整為 11/5(日)19:00 大影格。 【11月ON勘誤】 ● p.28 《洞》片長更正為 131 分鐘。● p.30 《流亡者的對話》影片有中英字幕。● p.34 《給逃亡者的恰恰》影片色彩為「彩色+黑白」。 【12月ON勘誤】 ● p.14 流離作為線索:《男與女》映後座談 日期誤植,活動時間為 12.16 SAT 16:10。 【級別更動】 ● 《洞》原輔12級,修正為保護級。● 《流亡者的對話》原輔12級,修正為保護級。 -
主題節目查看更多
響徹世界的吼聲 GODZILLA FOREVER
怪獸之王,強勢襲來! 過去我們追隨的電影明星,是演員憑千變萬化的表演魅力成為萬眾矚目的巨星,他們演出的作品往往也是票房保證。近年受漫畫改編與英雄電影風潮影響,演員們所飾演的「角色」反而更受當代觀眾推崇。無論是過往屬於明星演員的黃金年代,或是角色 IP 稱霸的當代電影市場,1954 年登場的「怪獸之王」哥吉拉自首次亮相以來,人氣從未衰減。即便觀眾明知哥吉拉是虛構的怪獸,牠每次現身時的魄力與氣勢,仍給予人無比真實的臨場感,「必須逃跑」也成為集體觀影心理的標準反應。 因比基尼環礁核彈試爆導致海底古生物甦醒,並受核塵汙染而突變成原子恐龍的哥吉拉,從第一部電影誕生起就成為災難與核能的代名詞,牠的源起融合了二戰歷史背景與環境議題,使其象徵意義逐層堆疊。過往至今,37 部哥吉拉電影皆能在不同的創作時代中,對應與當下時空息息相關的議題,與日本人戰後創傷、社會變遷產生共鳴,並喚醒世界對於現實狀態的反思。數十年來,哥吉拉作為一個符號,不僅承載無數情感和象徵意義,更激發了源源不絕的話題,究竟「哥吉拉」的名字是否為猩猩 (Gorilla) 與鯨魚 (Kujila) 的合體,以及圓谷英二幕前幕後傳奇性的特攝力,甚至到每一代哥吉拉之間的造型差異......,眾說紛紜,卻恰恰證明牠永遠是風靡無數影迷的世界巨星。 往東京的路怎麼走? 元祖哥吉拉最初登陸的地點是日本首都東京,將好不容易從戰後重建的繁華城市化為灰燼,向世界展示末日般的毀滅威力。於是東京自此成為與哥吉拉密不可分的同義詞,然而實際上,1954 年《哥吉拉》之後的哥吉拉們,卻鮮少從東京灣登陸。同樣地,哥吉拉做為破壞力極強的反派怪獸,其每部續集卻也因製作預算的限制、時代流行等諸多因素,而未必全然延續首部的時空背景。 此次影視聽中心精選八部從昭和、平成、到二十一世紀的哥吉拉電影,以開創巨作《哥吉拉》震撼回顧王者誕生的經典元素,並接連在續作《金剛對哥吉拉》、《摩斯拉對哥吉拉》、《哥吉拉對黑多拉》、《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哥吉拉 VS 碧奧蘭蒂》、《哥吉拉 VS 王者基多拉》及《正宗哥吉拉》中,讓觀眾感受大怪獸的進化史。從東京到沖繩、從壓迫到詼諧,甚至從敵人變戰友,唯一不變的,是哥吉拉一聲嘶吼必能響徹幕前與幕後的世界,成為永恆的存在。 節目勘誤及異動公告 【節目異動】 ● 《正宗哥吉拉》12/2 映後取消。 【11月ON勘誤】 ● p.18《哥吉拉》 ISHIRO Honda ⇒ HONDA Ishiro 96min ⇒ 97min ● p.19《金剛對哥吉拉》 ISHIRO Honda ⇒ HONDA Ishiro 90min ⇒ 91min ● p.20《摩斯拉對哥吉拉》 ISHIRO Honda ⇒ HONDA Ishiro ● p.21《哥吉拉 VS 碧奧蘭蒂》 104min ⇒ 105min ● p.22《正宗哥吉拉》 Shin Godzilla ⇒ SHIN GODZILLA 庵野秀明 ANNO Hideaki ⇒ 庵野秀明 ANNO Hideaki、樋口真嗣 HIGUCHI Shinji 120min ⇒ 119min ● p.23《哥吉拉對黑多拉》 91min ⇒ 85min 【級別更動】 ● 《摩斯拉對哥吉拉》原保護級,修正為普遍級。 -
戶外活動/電影放映/市集/體驗查看更多
2023世界影音遺產日系列活動
➱➱➱免費參加!!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致力於臺灣影視聽文化資產的典藏保存與數位修復,為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定之每年10月27日「世界影音遺產日」,將向各界發布年度典藏修復成果,並舉辦一系列放映與活動,向大眾呼籲保存及修復影音資料的重要性。 ❥❥以下電影放映與戶外活動,邀請您來新莊場館一起同樂☻ ◢◤ 一、數位修復 十週年特別放映 ◥◣ 影視聽中心於2013年啟動電影數位修復工作,首批修復的影片皆為珍稀且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電影,包含:《戀愛與義務》、《經過中國》、《鄧南光8mm影片》、《龍門客棧》與《喜怒哀樂》。適逢啟動數位修復工作十週年,特別重映這五部修復成果。 《戀愛與義務》一直被視為已經佚失,直到1990年代才在烏拉圭發現世界僅存唯一拷貝,而成為國家電影中心的鎮館之寶!影視聽中心將舉辦「DJ配樂場」與「辯士場」兩種不同放映方式,帶給觀眾多樣的觀影體驗。 《戀愛與義務》DJ配樂場➤10.28(六)15:30/大影格 民生電氣/ 堅信音樂是民生必需品,將音樂與生活中的各式場域結合,並將公益議題帶入而創造更深的意義。進場可領取無線耳機一只,可自行決定感受無聲默片或搭配現場配樂。 《戀愛與義務》辯士場➤10.29(日) 13:40/大影格 吳奕倫/日語、粵語譯者,日文老師,長期擔任日本電影字幕及現場座談翻譯,並斜槓為電影預告、廣告配音。2021年起擔任辯士一職,用聲音介紹默片及辯士文化。 ↝↝↝↝↝↝↝↝↝↝↝↝↝↝↝↝ ◢◤ 二、2023年度 數位修復成果◥◣ 林福地導演為台語片時期重要導演,但作品卻大多佚失,此次選映的《夕陽西下》與《琉球之戀》為台語片末期罕見彩色片製作,由臺日合資,並於琉球實景拍攝。原本以為這兩部片早已亡佚,卻在舊金山的老戲院倉庫中尋獲而得以重現。 《琉球之戀》電影(世界首映)➤10.27(五) 17:00/大影格 《夕陽西下》電影(世界首映)➤10.28(六) 11:30/大影格 ↝↝↝↝↝↝↝↝↝↝↝↝↝↝↝↝ ◢◤ 三、國際影音遺產 與修復作品◥◣ 《鐵男:金屬獸》電影放映 日本科幻邪典《鐵男:金屬獸》修復版由塚本晉也一手包辦編導、主演、美術、攝影、剪接,打造駭人的肉體恐怖傑作。 ➤10.29(日) 17:40/大影格 《9½:百代寶貝家庭電影》 紀念 9.5mm影片規格推出百年的散文電影《91⁄2:百代寶貝家庭電影》,百年前的業餘電影玩家則以素人視角捕捉千變萬化的人間風景。 ➤10.29(日) 15:30 小影格/專家導讀場映後講者:史惟筑/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電影研究學者 ➤10.27(五) 19:30 小影格/一般場 ↝↝↝↝↝↝↝↝↝↝↝↝↝↝↝↝ ◢◤ 四、免費周邊活動 ◥◣ 此次放映以廟口布袋戲舞台作為包裝,並邀集傳統美食攤商共襄盛舉,打造廟口看戲體驗,歡迎一同在傳統氛圍感受數位修復的精緻畫質。 亦宛然掌中劇團《武松打虎》+掌中劇體驗活動 ➤10.28(六) 16:20、17:20/3號門廣場 亦宛然掌中劇團於1931年由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所成立,取其「宛然若真」之意,斯許自己掌中的戲偶能如真人般動作。除在演出部份力求精進之外,<亦宛然>更是進入校園進行布袋戲薪傳紮根工作,推廣台灣文化。<亦宛然>現由李蔡素貞團長(李傳燦團長遺孀)帶領第四代弟子,期在前人打造的深厚基礎上再行延續與創新。 亦宛然掌中劇團將於現場進行兩場次演出與教學體驗,參與活動了解亦宛然掌中劇的特色與技巧後,晚上觀看《乾隆遊西湖》將更有感觸! ☛本活動報名者將可獲得晚間廟口傳統美食兌換券一張。未報名一樣可以現場參與演出與教學體驗!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Audiovisual_Heritage 《乾隆遊西湖》戶外放映➤10.28(六) 19:00/3號門廣場 《乾隆遊西湖》為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經典劇作,在結合電影鏡頭手法、攝影機的運動和剪輯下,不只是布袋戲的電影化,實而更凸顯木偶、觀眾、口白間的緊密相連,展現布袋戲的藝術性與生命力。 《2023影視聽研究交流會》 ➤10.28(六) 多功能室 11:00~18:00/報名參加 議程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p75ojiZmivbn5DW9A 影視聽中心典藏保存資料無數,並以此開發影視聽相關研究,特以一日成果發表會形式,發布2023年執行之影視聽研究階段性成果,期能拋磚引玉、交流對話,開展台灣影音遺產之研究論述。 ↝↝↝↝↝↝↝↝↝↝↝↝↝↝↝↝ ◢◤ 五、膠卷體驗工作坊 ◥◣ 此次放映以廟口布袋戲舞台作為包裝,並邀集傳統美食攤商共襄盛舉,打造廟口看戲體驗,歡迎一同在傳統氛圍感受數位修復的精緻畫質。 Reel Time膠卷時光 2023/7/1(六)-12/3(日)期間特別企劃「Reel Time 膠卷時光」器材展示及體驗活動,將展出珍貴35mm膠卷放映機、碳精棒放映機及剪接看片機,並邀請擁有數十年放映經驗的資深電影放映師江泰暾、楊宗民帶領大家體驗膠卷放映的趣味。 ➤10.28(六) 14:00-15:30:一日放映師體驗/一樓多功能室前廊 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江泰暾/資深放映師免費線上預約體驗(每場名額:10位),或現場直接參加 ➤10.28(六) 16:00、17:00:碳精棒放映體驗/3號門廣場威尼斯影城總監│楊宗民/資深放映師現場直接參加 ↝↝↝↝↝↝↝↝↝↝↝↝↝↝↝↝ ◢◤ 六、國家影視聽中心 ╳ 釀電影 ◥◣ 左手放電影、右手搬戲偶「世界影音遺產日」迷你體驗營 ➤10.28(六) 16:30-18:20 帶著大小朋友體驗老式放映機、布袋戲的魅力!還可以跟著導覽逛展覽與時間圖書館! 參與人數|學童+家長,共 15 位合適年齡|建議 10 歲以上學童入場 活動費用|免費參加 ㊀ 參加者可獲得小茶點+電影金句套筆一組㊁「伽立略食驗室_光影食趣」正餐折價與輕食優惠 報名表單 ➛ https://forms.gle/MYibH2Y796Y8odQH8 交通資訊:官內雖有地下停車場,因停車位有限,建議民眾搭乘大眾運輸。 捷運:桃園捷運至新莊副都心站,步行5~10分鐘即達本中心。公車:617正/副線(中信國小站)、257(影視聽中心站)、615|617|622|813|835|藍18(中原路站) -
中獎公告查看更多
我最愛的臺灣電影:劇情長片
活動結束,恭喜所有中獎者! 首獎與次獎將有專員與您電話聯繫領獎事宜,並寄送email通知。若經由中獎人所提供之聯繫方式持續無法聯繫,9/20過後將依序通知獎項候補人。(請留意國家影視聽中心來電號碼顯示為 02-8522-8000) ➤首獎-【中華航空】臺北-東京雙人來回經濟艙機票 3名 •宋*庭 0919***382 •張*瑋 0983***460 •李*華 0976***919 ➤次獎-【承億文旅】雙人住宿券1晚 2名 •李*婷 0932***142 •廖*綾 0917***445 ➤開心獎-【MyVideo】七天豪華月租電子序號(續扣型) 500名 500組MyVideo序號,將陸續寄送至中獎人所登記之email。請依照信件內之指示兌換。 請留意您的信箱是否有 activity@mail.tfi.org.tw所寄送之信件喔!(非此信箱寄出關於本抽獎活動之信件,恐有詐騙之嫌,敬請留意) — 以 下 為 原 活 動 資 訊 — 號召萬人選出你最愛台灣電影,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我最愛的臺灣電影:劇情長片」票選活動。邀請全民參與票選 於活動期間內於 LINE TODAY 的網路投票介面線上參與,推舉自己最喜愛的前十名臺灣電影作品。邀請您分享給親友、共同欣賞的快樂記憶,並可參與抽獎!多項好禮等你呦! 全民票選活動將在今年七月到八月期間舉辦,邀請民眾線上參與,推舉出台灣人自己最喜愛的前十名台灣電影作品。活動希望回到電影本身之於觀眾的意義:與親友共同欣賞的快樂記憶、改變人生思維的契機等。 同時,國家影視聽中心也將慎重以待投票結果,將最終片單作為典藏、修復、研究、策展及推廣等核心任務的參考指標。 〔活動時間〕 2023.07.31(一) 中午12:00至2023.08.28(一) 夜間23:59 *活動目前已截止* 〔投票方式〕 以LINE帳號,進入以下單元頁面(點擊圖片)投票!每人每天都能投下一票! 【主題一】 再忙,也要留點時間給自己! 孤獨萬歲~哪些片一個人看最對味? 【主題二】社畜人生不孤單 致回憶!那些年我跟朋友一起看的電影是...? ⠀ 【主題三】一起家家酒!全家人一起看,闔家觀賞請推薦! ⠀【主題四】浪漫突進!最佳約會電影你心中得獎的是? 〔抽獎方式〕 以LINE帳號參與投票後,截圖投票完成之畫面,包含該帳號之大頭貼與截圖時間,再至「抽獎活動頁面」輸入抽獎人資料、並上傳完成活動之截圖,始取得抽獎資格。 ● 抽獎資格:抽獎限一人參與一次抽獎活動。及中獎領受人通信地址於台、澎、金馬地區,且不包含主辦單位之員工。 ⬆ ⬆點我參與抽獎⬆⬆ 〔活動獎項〕 ● 首獎:中華航空 台北-東京雙人來回機票 × 三組 (市值50,000元)● 次獎:承億文旅 雙人房住宿券1晚×兩組 (市值9,000元) ● 開心獎:MyVideo七天免費看電子序號×500名 *得獎名單預計於112年9月11日(週一)於抽獎活動頁面公告 點我參加抽獎!! -
主題節目查看更多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契機始於2019年,楊德昌導演(1947-2007)的遺孀、鋼琴家彭鎧立女士寄存一批兩千多件、從未公開的楊德昌相關文物予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包括了手稿、筆記、企劃、劇本、書信、文件、影音、道具等等,銘刻著他生命歷程和各個階段的創作軌跡。作為「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楊德昌享譽國際,獲獎無數,他充滿現代性的電影被譽為精準的手術刀,冷冽地剖析現代社會中的疏離與虛偽,當然其中也有複雜的情與愛,還有那些也許窮盡力氣都未能有答案的追尋——生命本身。回顧影展以「理性的靈魂:再見楊德昌」、「楊德昌的十大電影」、「特別放映」三大單元構成。在反覆閱讀與研究楊德昌遺留下的文物後,我們不僅更清楚他是如何建構角色、給予人物血肉與歷史,藉著電影構築出一個現實世界;也得知他自年少時對漫畫的喜愛,並受到國際電影名作的影響,這些都是他立志拍出屬於自己電影的重要啟發。我們盡可能地在這本手冊與影展現場,透過電影放映、講座活動、展示語錄與創作文件,深入他的電影創作,也重構他的電影精神世界,同步與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回顧展覽相互呼應,可謂是致敬楊德昌最全面、也最完整的影展。「反正,每次有人問我怎麼會走上電影這條路的時候,我覺得這問題本身就很有趣,他們總是說『電影這條路』 ,而且是用『走』的。這一點也沒錯,當時我是坐在一輛又寬又大又舒適的冷氣車裡,突然發現這車子不到終站是不停的,多麼乏味的事呀!於是,我就從車上跳下來了 。一直到今天,我還是在走,走這條路。 」1985年時,從電腦工程轉往電影創作的年輕楊德昌這麼說。(註)時至今日,楊德昌那些不朽的電影作品,也還仍持續地在走,走這條路。|影展日期|2023/7/22(六)—10/22(日)|影展啟售|2023/07/12(三)12:00會員啟售、07/14(五)12:00全面啟售(售票資訊詳見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放映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影展手冊|點我下載|系列講座|一鍵總覽註:楊德昌,〈浪子跳車——從電腦走上電影之路的楊德昌〉,《大人物雜誌》1985年11月號,頁128-129。 節目勘誤及異動公告 【節目公告】 ● 《浮萍》原始素材為僅存錄影帶轉檔,僅有SD畫質且部分段落明顯脫磁,購票前敬請斟酌。● 《浮萍》片長更正為144分鐘。● 《藍絲絨》此次放映為4K修復版本。【回顧影展手冊勘誤】 ● p.33 《浮雲》1965 電影旬報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主角,正確年份應為1955年。● p.33 《浮雲》英文簡介「Very few directors can boast a flawless record..., such as Fellini, Renoir, and Tarkovsky.」,此句正確英譯應為「Very few directors can boast a flawless record..., such as Pialat, Resnais, and Tarkovsky.」● p.35 《錢》(1983,羅伯布列松導演) 因拷貝調度關係,放映版本為2K數位修復版。【七月ON勘誤】 ● p. 13、p.24 《浮萍》英文片名為 Floating Weeds。 -
特別企劃查看更多
沉默之間——我們如何走得更遠
《沉默之間》展覽計畫探索藝術創作如何成為個體回應與連結時代議題的多種可能性,並在其中建構自我的價值與觀點。延續此內涵,《沉默之間—我們如何走得更遠》在此次的系列講座和放映中,邀請國內外8位當代藝術創作者,呈現其創作嘗試對於城市空間、媒體與科技、政權/機構和公共性發聲等議題,產生疑問與探索,並且帶有更為積極性的多重意圖。以四個子題為開展方向:「集體控制的模擬」、「重建破壞—紀念碑與城市」、「恐懼與對抗」和「團結的寓言」,透過12部形式各異的作品互相交織,進一步映照出在當代的我們該如何更為積極?又如何能夠走得更遠? ※ 單元策展人:賴依欣、田倧源 -
特別企劃查看更多
唯一高達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名詞——尚盧高達,1930年12月3日生於法國巴黎,與眾多五、六◯年代電影巨匠共同建立起一段對法國電影史的反撲與創新期。他從踏入電影俱樂部、成為專欄影評,直到個人第一部電影誕生,皆注定以獨特的眼光與叛逆的思維影響電影歷史。即便新浪潮時期後的社會邁入劇烈變遷,也不曾限制過他的創作能量,他從未停止以電影語言表達對當代的思考,並持續創作出一部部不羈又自由的作品。 高達於2022年9月13日逝世,享年91歲。本中心特別企劃:「唯一高達」,選映五部早期經典名作藉以致意。 1960年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斷了氣》中,如男主角般狂妄的電影敘事,同時嘲諷片場電影的匠氣,讓高達一舉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並奠定法國新浪潮作者電影的核心精神。而後在六◯年代,他嘗試以極盡顛覆的激進主義,創用大量風格化跳接及即興創作完成數部具政治色彩的作品,包括黑電影、科幻狂想與反烏托邦混合體的《阿爾發城》,以及以共產主義反諷現實政治、極致批判性的《中國女人》。同時戀人間的呢喃似乎亦在此時期成為導演的化身,出現在《狂人皮埃洛》中看似漫不經心的對話之間,描繪隱身於故事背後的主觀意識;影史經典《輕蔑》更以劇中劇刻劃人性的脆弱與不堪,複雜又多層次的映照出高達對人性的觀察。 -
特別企劃查看更多
濱口竜介作品特映
濱口竜介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映像研究所。其畢業製作《暗湧情事》於2008年入選聖塞巴斯蒂安影展。2011年至2013年,與酒井耕共同執導系列紀錄片「東北三部曲」,並於2012拍攝劇情長片《親密》。2015年執導作品《歡樂時光》以劇本拿下盧卡諾影展特別提及以及最佳女主角獎,開始獲得國際影壇的注意。2018年長片作品《睡著也好醒來也罷》被選入第71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時年僅39歲,被譽為繼是枝裕和、河瀨直美後最具創造力的日本當代導演。2021年初,濱口的三段式長片《偶然與想像》勇奪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4個月後,他改編自村上春樹小說的《在車上》旋即在坎城影展獲得最佳劇本獎等3個獎項,此後接連獲得各大影評人協會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在國際影壇獲得無數肯定,成為影迷必看的作者型導演。濱口竜介不只一次在受訪時表達對楊德昌作品的喜愛,本次「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特此邀他來台擔任論壇嘉賓,本中心藉此機會重映其作品並透過一系列的座談及大師講堂,讓臺灣觀眾能直接與大師對談,並在大銀幕觀賞其15年前的畢業作品,一窺導演創作軌跡。 【講座活動】 7/22 (六) 15:10 濱口竜介大師講堂 講者|濱口竜介/導演 主持|陳婉伶/影視聽中心紀錄片組組長|TIDF 影展統籌 ▌ 此講座為當日 13:00《偶然與想像》映後大師講堂,欲觀賞電影者須購票入場,座談將視現場情況安排候補入場,額滿為止。 -
主題節目查看更多
時光之味:小津安二郎120年
小津安二郎(1903-1963)發跡於松竹蒲田片廠,一生執導 54 部電影,僅存 34 部作品完整傳世。他歷經默片、有聲片、彩色攝影的規格轉換,完整見證日本二戰前後的兩段黃金電影年代,不僅在日本影史地位宛如熠亮恆星,更啟發溫德斯、侯孝賢等無數國際名導,堪稱「大師的大師」。小津安二郎早期的默片深受劉別謙(Ernst Lubitsch)、羅依德(Harold Lloyd)等好萊塢影人影響,曾為松竹拍攝各種類型電影的他,尤以喜劇及寫實庶民劇見長。他後期轉向刻劃中產家庭生活,風格及主題也趨向統一,多以從容有致的剪輯、嚴謹的低鏡位攝影,勾勒一幀幀靜物般的日常風景,不僅歌詠和煦人情,更在寧靜淡泊中,訴說一個家庭的無常離散。這位自謙只拍一種電影的「豆腐匠」,風格簡約純粹,但即使重拍相仿的情節、人物關係,仍總能別出心裁,熬煮出綿長的人生百味。西方學者曾以「物哀」、「禪」等詞彙,聲稱小津體現了日本美學的侘寂意境,那些巧妙穿插的空鏡頭,是俳句中以景喻情的枕詞,亦是表達時間純粹狀態的超脫視野。研究小津的作家竹林出認為小津的後期作品都在探索「個人自我與集體意識的扞格」,透過潛抑的人心糾結,演示日本社會群體的轉變。小津也曾以「泥中之蓮」形容戰爭後的創作觀:「我厭惡戰後的不潔、混亂、骯髒⋯⋯,但有些生命在這當中含蓄、美麗、潔淨地綻放,這也是現實。若不同時關照兩者,就稱不上是創作者。」本專題精選小津晚期八部作品的全新數位修復版,多數未曾於台灣院線上映,除了「紀子三部曲」裡永恆貞靜的原節子,更呈現許多非典型的小津角色,刻劃邊緣人的敗德頹廢、欲望伏流,甚至是陰鬱的自我毀滅,展現大師不同創作面向。當中一以貫之的,是他相信「電影始於劇終」的雋永餘味。以小津傳記入圍直木賞的作家高橋治曾言;「小津的電影應該每十年看一次,每次都會覺得內容不同。」這並非是電影版本異動,而是人心經過歲月淬鍊後,對世事感悟不同所致。時光荏苒,不同國家、世代的創作者,屢次重新詮釋他的美學意識、故事原型,衍生開枝散葉的流變。此時回望小津,不僅是對大師誕生 120 週年的致意,更期望透過近代作品的對照,重探小津影像的難忘餘韻,以及後世對他的綿延迴響。【講座活動】 6/10 (六) 13:00 成為小津:一種敘事與美學風格的完成 主持│吳奕倫/日本電影專業譯者、電影辯士、配音員 講者│李建璋/日本電影研究者、影展工作者 報名 | 自由入座 地點 | TFAI 1F多功能室 提及小津安二郎,總會令人聯想他自謙為「豆腐匠」的特定敘事方法、美學傾向,但與其將小津風格視為固定不變的形式,不如將他的電影生涯視為不斷精粹手法的過程。本場講座邀請到日本電影研究者李建璋,他將從戰前到戰後,解析小津風格形成的幾個關鍵時間點,以及其所身處的時代脈絡。 7/01 (六) 12:50 電車時光:侯孝賢與小津的跨時空對話 講者│聞天祥/影評人、作家、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地點 | TFAI 大影格 Cinema A ▌ 此講堂為當日 11:00《珈琲時光》映後座談,欲觀賞電影者須購票入場,座談將視現場情況安排候補入場,額滿為止。 7/15 (六) 12:50 電車時光:侯孝賢與小津的跨時空對話 講者│廖慶松/《珈琲時光》監製、剪輯 地點 | TFAI 大影格 Cinema A ▌ 此講堂為當日 11:00《珈琲時光》映後座談,欲觀賞電影者須購票入場,座談將視現場情況安排候補入場,額滿為止。 適逢《珈琲時光》二十週年,TFAI 特邀資深影評人聞天祥、本片監製暨剪輯廖慶松,分別於兩場放映結束後,解析侯孝賢與小津的光影對話,並分享本片幕後的跨國合製經驗。 ※ 特別感謝:光點台北(台北之家) 中文字幕協力 -
特別企劃查看更多
虛擬實境特映——《無法離開的人》
影視聽中心推出「虛擬實境特映——《無法離開的人》」,以陳芯宜導演的《無法離開的人》作為首發(2022年威尼斯影展「沉浸式競賽最佳體驗獎」),開啟TFAI的VR電影新時代,提供觀眾更加身歷其境的體驗。 展期 |05.06-06.18 五-日/06.21-07.02 三-日 地點 |TFAI一樓大廳 本片為國、台語發音,可選擇中文/英文/無字幕 每場場距為一小時,詳細場次及購票資訊請見官網或OPENTIX。 無法離開的人 陳芯宜 Singing CHEN|臺灣 Taiwan |2022|VR360|Color|35min 2022威尼斯國際影展沉浸式競賽最佳體驗獎 Best Experience of Venice Immersive, Venice FF 綠島曾關押政治犯的蠟像展示場,政治受難者坤伯正述說當年的情景。隨著坤伯導覽的腳步,觀眾彷彿穿越時光隧道,一同經歷1950年代坤伯與難友阿青的故事,他們像被凍結在時間裡,守護著約定而無法離開,也等待著那位能讓故事不斷被傳頌下去的人。 《無法離開的人》融合多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經歷,以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穿越歷史與時間,並藉由VR沉浸式體驗,期待喚起不同世代對這段歷史與人物的共感。 【講座】 時間|05.07 SUN 13:00-14:30 地點|影視聽中心多功能室 主持|葉杏柔/藝術工作者 講者|陳芯宜/導演 林傳凱/學者 《無法離開的人》以白色恐怖為題材,利用VR虛擬實境技術重現1950年代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本場講座將由導演陳芯宜、歷史學者林傳凱主講《無法離開的人》企劃緣由、綠島新生訓導處之背景及不同政治角度的切入分析等,透過持續述說這段故事,讓精神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