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距離「電影的誕生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公開放映電影20多年後,一群荷蘭人來到台灣記錄了當時民間生活狀況,內容包含了日籍官員視察原住民部落、平地漢人的宅院,以及茶園和甘蔗園工作的景象。這部片子近八分鐘,拷貝複製自荷蘭電影博物館,是目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下稱本中心)收藏年代最早有關台灣的電影,它讓我們得以透過西方人視角凝視那時候的殖民者、我們的曾祖父母輩及1920年代台灣的地景。即使只是時代的一瞥,也凸顯出視聽文化資產的獨特之處,其所包含的訊息遠遠超過口述、文字、圖像等等紀錄。
自1978年政府與民間共同成立「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電影圖書館」以來,本中心前身歷經多次的改組,在許多人的蒐集和搶救下,累積了超過2萬部膠捲和40萬件的文物,猶如上述荷蘭人鏡頭下的台灣,都妥善保存在專業典藏庫房中。這些寶貴的資產是我們記憶的片段,某一卷可能是年輕時看過的電影;某膠捲的某幾格裡有我們成長時走過但卻已不復存在的街道,它們代表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和身分認同,也把我們和這塊土地及其歷史緊緊綁在一起。
本中心是我國唯一典藏影視聽資產專責行政法人機構,本質上是座博物館,透過博物館的治理(政策)、典藏(含修復)、研究策展、教育推廣及社會關係等五大面向實務工作,讓穿越時代的動態影像和聲音訊息,有被各界近用的機會,促使當代的社會能重新觀賞和詮釋這些文化遺產,同時也藉由不斷擴充與蒐藏當代影視聽資料及出版品,確保未來世代能夠見證並理解我們今日的思想、社會與生活。
我們深知,這些珍貴的電影與視聽文化資產不僅僅是影像與聲音的記錄,更是台灣歷史與文化的載體,承載著無數人的回憶與情感。但它們不只對於台灣有意義,也是世界記憶和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部份,本中心為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ves du Film,簡稱 FIAF)的一員,在這個平台上可以與全球7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160多個電影檔案館和相關機構,共同致力於推動電影遺產的保存和推廣,確保這些寶貴的資產能夠為全人類所共享,與此同時,我們更藉由國際影展把世界帶進來,把台灣推出去。
誠摯地邀請社會各界一同關注並支持我們的工作,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並在未來持續發揮其價值與影響力。
感謝各位的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