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訊息EXHIBITION AND EVENT INFORMATION
-
-
英國電影協會BFI策劃臺灣新電影專題 邀請導演陳坤厚、黃玉珊與英國觀眾共賞經典 | BFI
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與英國最大影視推廣機構「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合作,將自3月31日起推出「多元聲音:重構臺灣新電影(Myriad Voices: Reframing Taiwan New Cinema)」電影專題,向英國觀眾介紹臺灣新電影經典作品,導演陳坤厚、黃玉珊將現身出席活動。 專題策展人趙賢真(Hyun Jin Cho,音譯)表示,「臺灣新電影作品在懸而未決的過去與不可避免的未來之間尋找自我定位,提供許多融合洞察力、真摯性和細緻、輕鬆的電影」,至今仍能引起當代觀眾反思與共鳴,因此在英國電影協會2月辦理完導演楊德昌電影專題後,趁勝追擊,讓英國觀眾能夠欣賞到與楊德昌同時期的其他臺灣電影。 「多元聲音:重構臺灣新電影」電影專題將於3月31日至4月30日,在英國電影協會南岸中心影城(BFI Southbank)辦理,預計放映共15部臺灣新電影作品逾30場次,包含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童年往事》與《風櫃來的人》、楊德昌的《恐怖份子》、《青梅竹馬》與《浮萍》、陳坤厚的《小爸爸的天空》與《最想念的季節》、黃玉珊的《落山風》、萬仁的《油麻菜籽》、張毅的《我這樣過了一生》及《我的愛》、王童的《稻草人》,以及多名導演共同執導的《光陰的故事》與《兒子的大玩偶》等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駐英國文化組與英國電影協會合作辦理「多元聲音:重構臺灣新電影」專題(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提供) 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陳坤厚與導演黃玉珊,將受邀赴倫敦參加系列活動,並與英國觀眾面對面交流。其中陳坤厚將出席導讀《風櫃來的人》及《小爸爸的天空》、《最想念的季節》映後交流活動;黃玉珊則會出席《落山風》映後交流活動,並於4月12日舉辦的臺灣新電影座談會中擔任講者,從女性主義觀點探討1980年代臺灣電影展業的發展。 本次電影專題獲得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支持,參與選片及授權影片,期待英國觀眾能身歷其境體驗臺灣新電影的敘事魅力。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表示,過往臺灣電影在倫敦的推展,多以參加電影節的形式進行,並自2024年起與倫敦獨立電影院花園電影院(Garden Cinema)合作常態性映演。這次能與英國電影協會合作,期望能透過與指標性機構的合作,推動雙方電影文化交流,讓臺灣影視文化內容在英國有更多曝光機會,促進英國觀眾對臺灣電影與文化的進一步認識。 有關「多元聲音:重構臺灣新電影」電影專題更多資訊,請參閱英國電影協會官網:https://whatson.bfi.org.uk/Online/default.asp?BOparam::WScontent::loadArticle::permalink=taiwan-new-cinema -
《in影視聽生活誌》014期全新改版,熱鬧出刊!本年度由黃威融領銜團隊與洪愛珠擔綱美術共同策畫製作,聚焦臺灣電影30年前樣貌、王穎導演特輯、蔡明亮《行者十步》將在中心首創馬拉松放映以及《小城故事》經典修復。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下簡稱影視聽中心)旗下刊物《in影視聽生活誌》最新一期將在3月底改版推出。本期封面是對台灣新電影貢獻良多的張艾嘉女士,主題則深入回顧30年前(1995年)的臺灣電影盛況,帶領讀者重溫當年的觀影回憶與時代氛圍。回到充滿變革與創造力的1995年。 ➤《今天不回家》殺青戲,導演張艾嘉在路拍的拖板車中_王耿瑜提供 在那個沒有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的年代,報紙電影版和電影雜誌是影迷們獲取電影資訊的主要管道。編輯團隊特別蒐集了當時的報紙影劇版,以及極具影響力的《影響》雜誌,重現紙本媒體的黃金年代。 資深策展人、製片及紀錄片導演王耿瑜為本期撰寫〈1995年電影二三事〉,透過當年的筆記,勾勒出當時臺灣電影圈的蓬勃景象,以及嶄露頭角的陳國富、張艾嘉、陳玉勳導演。另外也專文藉由《超級大國民》(1994)呈現康樂與林森公園一帶從違建區到現代公園的轉變,回望城市的發展軌跡。 4月影視聽中心策劃「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主題,旅美導演王穎(Wayne Wang)將返台參與映後,為此本期特別撰文介紹這位在好萊塢的華裔電影先鋒。王穎導演的作品經常圍繞著東西文化碰撞、跨族裔交融以及移民生活的甘苦,探討身份認同與自我本質。讓她聲名大噪的《喜福會》(1993),即細膩呈現出華人移民的家庭處境。當然不能錯過新世代華裔導演趙婷(Chloé Zhao)、朱浩偉(Jon M. Chu),石之予(Domee Shi)與王湘聖(Sean Wang),他們各自以獨特影像風格,為華裔影視形象賦予嶄新面貌。 ➤王穎(圖右)生於香港、成長於傳統華人家庭。赴美留學後來到舊金山中國城完成第一部長片作品。圖為《尋人》工作照。(Photo by Nancy Wong) 本期特藏選自王穎導演1982年首部劇情長片《尋人》,本刊特別取得該片國際海報授權,讓讀者珍藏。 4月中心另特別企劃「童心電影院」,帶來兩部超人力霸王電影:《超人力霸王傑克 THE MOVIE 超次元大決戰!光與暗的傑克》以及《超人力霸王梅比斯&超人兄弟世紀之戰》。「影視國際」單元帶領讀者探索超人力霸王風靡全球的起點,讓大小朋友重溫童年回憶。 5月,影視聽中心則與蔡明亮導演合作,舉辦《行者十步》馬拉松式全系列放映,更安排全台唯一跨夜場,為了這個別開生面的觀影創舉,編輯團隊特別專訪了蔡導與李康生,帶來幕後精彩故事。蔡明亮導演耗時超過10年拍攝的《行者十步》,總片長近7個半小時,其創作理念為何以及他對戲院以外觀影空間的思考都值得愛電影的人深思;李康生分享他參與《行者》演出的過程,分享宛如修行的拍攝甘苦。「場面解剖」單元更延伸蔡導其他作品中的地景,及其所承載的城市記憶。 ➤2015年,舞台劇《玄奘》於韓國光州亞洲藝術劇場開幕季_汯呄霖電影提供,蔡明亮攝影➤《何處》(2022),於法國龐畢度中心取景_汯呄霖電影提供,蔡明亮攝影➤《何處》(2022),於法國龐畢度中心取景_汯呄霖電影提供,王雲霖攝影 本期「修復經典」聚焦《小城故事》(1979)修復歷程,搭配中心典藏組、數位修復組的同仁專訪。也專文評析此作當年轟動全臺的因素,包括港星鍾鎮濤跨刀演出、鄧麗君主唱動聽主題曲。這個專題呼應了影視聽中心即將在3月29日舉辦的47週年館慶,「小城映像館」系列活動。尤其推薦大家到中心戶外廣場觀賞「小城故事數位修復版世界首映」。 -
《喜福會》三十年後依然經典,王穎導演將現身影視聽中心!參與四月主題節目「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致敬在好萊塢舞台奮力拚搏的華裔電影人
過去出現在美國電影裡的華裔角色,可能像李小龍一樣身懷功夫絕技,或擁有「東方神秘力量」、或者陰險狡詐、或者開洗衣店,又或是負責笑料的丑角。多年來,在好萊塢電影中的亞裔影人試圖突破重圍,扭轉大銀幕上被定型的族群刻板印象。國家影視聽中心四月以「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主題節目,帶觀眾影迷從華人導演先鋒王穎的作品中,並邀請他親臨台灣,欣賞那些逐漸崛起的多元族群敘事,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王穎(圖右)生於香港、成長於傳統華人家庭。赴美留學後來到舊金山中國城完成第一部長片作品。圖為《尋人》工作照。(Photo by Nancy Wong) 從李安的《囍宴》(1993),到新生代導演朱浩偉的《瘋狂亞洲富豪》(2018)、關家永的《媽的多重宇宙》(2022),華裔導演作品在世界電影的舞台持續引發話題!但在這些華裔影人崛起之前,來自香港的王穎早在1980年代便率先於美國影壇發光發熱!王穎出生於香港的傳統華人家庭,青少年時期赴美留學後,輾轉來到舊金山中國城就業、採集華人故事,以極低成本完成美國首部由華人執導、講述華人故事的院線發行長片《尋人》(1982),後來更以《喜福會》(1993)聲名大噪,成為華美電影先聲。 ➤王穎的成名作《喜福會》勾勒出華人移民的家族記憶。(Images courtesy of Park Circus/Walt Disney Studios) 影視聽中心四月主題節目「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透過系列選片呈現美國華人社群的多元與複雜性,王穎導演本人更將親自來台參與座談活動。他的電影故事經常圍繞東西文化碰撞、跨族裔的交融,以及移民生活的甘苦,是摸索身份認同,也是對自我本質的探問。王穎的長片處女作《尋人》描述舊金山計程車司機老喬走遍大街小巷,想找到斷聯的友人老陳,卻意外挖出老陳在唐人社區黑幕重重的財務與政治糾紛。全片用黑色電影的懸疑敘事,細膩捕捉中國城的真實風貌,當年推出後深受《紐約時報》好評,後來更獲選為指定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的「國家典藏影片」。 ➤美國首部由華人執導、講述華人故事的院線發行長片《尋人》。圖為演員王正方。(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王穎的長片處女作《尋人》捕捉1980年代舊金山中國城的真實風貌。(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尋人》與《點心》(1985)、《吃一碗茶》(1989)合稱王穎的「華埠紀事三部曲」,奠定他獨樹一格的敘事風格,與擅長描繪親情主題的創作主題;1990年代,王穎獲得迪士尼片廠資金執導《喜福會》,這部主創團隊全由東方面孔組成的得獎之作,透過四組母女的生命經歷,溫柔的勾勒出華人移民的家族記憶。儘管已經是三十年前的電影,身在亞洲家庭長大的我們,依然有感角色必須滿足父母期待的生存壓力,《喜福會》裡媽媽和女兒的對話也依然經典:「多吃一點,妳太瘦了!」、「妳不是才剛問我最近是不是有變胖嗎?」王穎導演透過這些人物互動的細節、價值觀的流露,讓亞裔社群真實且細膩的形象躍然而出。 ➤主題節目「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放映王穎的「華埠紀事」三部曲。圖為《點心》。(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本專題放映王穎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包括刻意跳脫華人題材、於柏林影展獲獎的《煙》 (1995) ,以及他在拍攝多部好萊塢商業作品後,重返獨立製片的《千年善禱》(2007)。 此外,本專題亦收錄多部與王穎作品互相呼應的美國華人電影:例如入圍奧斯卡金像獎的經典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1987);知名作家暨《尋人》演員王正方帶有自傳色彩、捕捉昔日北京庶民光景的《北京故事》;由台灣影人鄒時擎和《安諾拉》金獎導演西恩貝克合導、宛如紐約非法移工求生實錄的《外賣》;以及新世代導演王湘聖與阮鳳儀的連映《弟弟》(2024)與《姊姊》(2018),透過少男少女的青澀視角,訴說移民家庭裡渴望被理解的成長心結。 ➤主題節目「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放映王穎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圖為刻意跳脫華人題材的《煙》。(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王穎創作生涯經歷獨立製片、好萊塢商業片廠體系。圖為《雪花與秘扇》與韓國演員全智賢的工作合照。(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本次專題放映期間,王穎、王正方兩位導演將親自出席多場放映座談活動,《外賣》演員游子濤也將出席首週放映為作品介紹引言。此外,王穎導演更將於4月18日晚間出席大師講堂,暢談本次精選作品,並分享他在美國獨立製片及好萊塢體系工作的珍貴歷練,以及他過往和哈維凱托、鞏俐、娜塔莉波曼、珍妮佛羅培茲等巨星合作的導演經驗。 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放映時間:04.05-04.26購票網址:https://tfaitw.pse.is/7bsjfu -
《小城故事》數位修復版戶外星空場世界首映!國家影視聽中心推出47週年館慶系列活動,濃濃懷舊氛圍重回美好年代
榮獲第16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童星、原著劇本多項大獎的《小城故事》(1979),以扣人心弦的故事,加上鄧麗君悠揚的嗓音為本片插曲獻聲,成為華語電影經典。國家影視聽中心為慶祝47週年館慶,特別獻上《小城故事》數位修復版,並在戶外廣場免費舉辦世界首映場!館慶系列活動也延伸濃濃的懷舊氛圍,將主題定調在「小城映相館」,週末推出浪漫市集、占卜巷、老歌咖啡等互動體驗,三月新莊城裡故事多,邀請觀眾影迷一起重返1980年代! 李行導演的藝文愛情作品《小城故事》,由張永祥編劇、金馬影后林鳳嬌與香港知名音樂人鍾鎮濤領銜主演,演員陣容中還包括目前仍然活躍於影視圈的「烈姐」李烈。由鍾鎮濤飾演的更生人陳文雄出獄後重啟人生,來到苗栗三義向師傅賴老學習木雕技藝,並與賴老的女兒阿秀日久生情相戀。當年鍾鎮濤作為香港溫拿五虎樂團的成員,接演《小城故事》後接受李行導演的指示,打破流行歌手的形象頂著平頭出演,讓台灣鄉下青年的角色深植人心。飾演喑啞女主角阿秀的林鳳嬌,也在沒有台詞、聲音表演的前提下,透過細膩的表情、手語與肢體語言,在該屆金馬獎風光封后。 ➤鍾鎮濤(圖左)領銜主演《小城故事》,演員陣容中還包括「烈姐」李烈(圖右)。(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本片幕後工作人員更是高含金量,為傳奇的李行導演創造了另一波事業高峰。攝影師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陳坤厚導演擔任,華語電影攝影大師杜可風則是當年的攝影助理。為還原《小城故事》由大師出手、如此精彩的畫面敘事,影視聽中心數位修復組的同仁投入大量心血:因《小城故事》的低反差拷貝狀況不佳,膠卷本身的損毀嚴重、並且有大範圍的綠色霉斑覆蓋,數位修復專員們一格一格將電影畫面透過軟體工具手工細修;聲音部分也下足功夫,反覆微調旋律之間細小的雜訊、重建受損音,清晰再現大家耳熟能詳的〈小城故事〉歌曲。 ➤《小城故事》飾演喑啞女主角阿秀的林鳳嬌在該屆金馬獎風光封后。(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作為影視聽中心修復難度數一數二的《小城故事》數位修復版,由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贊助修復,將在3月29日晚間七點,於新莊影視聽中心的戶外廣場舉辦星空電影世界首映場!當晚觀影自由入座,無須索票。同時為慶祝國家影視聽中心47週年館慶,「小城映相館」館慶系列活動也在當天熱鬧展開:影視聽中心場館內有「復古照相館」,只要提前報名,專業攝影師就幫你在復古攝影棚拍下美好紀念照,另外還有歡迎大家點歌歡唱的「老歌咖啡」,以及透過香料沙龍、唸歌塔羅為你解憂的「人生占卜巷」,當然也不能錯過充滿手作小物的浪漫市集和最佳打卡點「戀戀光波牆」,以及當週限定的各項會員優惠活動!春暖花開的季節相約三五好友一起到影視聽中心享受復古氛圍、觀賞經典電影!更多相關資訊可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網:https://tfaitw.pse.is/7aa66m ➤國家影視聽中心慶祝47週年館慶獻上《小城故事》數位修復版。(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