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十步:蔡明亮.美術館.電影院
「不知道他從哪裡來
也不知道往哪裡去」—— 《無色》
「他們的腳程
像一首心與靈魂冥想的祈禱文」—— 《無所往》
2011年,蔡明亮與國家兩廳院合作推出由三齣獨角戲組成的舞台劇《只有你》:在〈李康生的魚・我的沙漠〉中,李康生化身蔡明亮的父親,抱著麵粉袋沿桌慢走,短短路程走了近30分鐘。極致緩慢的步伐如一顆小石落入水中掀起漣漪,讓蔡明亮動念將他的姿態化為影像。取自玄奘徒步前往天竺取經的壯舉,蔡明亮為李康生披上一襲褚紅色的僧袍,《無色》從台北起行,標誌蔡明亮「行者」系列的起點,緩慢但深刻地持續撼動電影世界。
從《無色》到《無所住》的12年間,「行者十步」駐足世界八個城市,是蔡明亮導演生涯最堅定的作品,延續其對影像創作的追求,以自成一格的電影語言,在愈加繁複到令其迷惘的當代電影世界中,建構一洗鍊的淨土。他應羅浮宮邀請完成《臉》後的休息時間,《行者》系列於焉誕生。蔡明亮從產業裡脫殼羽化,揚棄電影工業繁複的產製規則、跳脫雕琢故事之慣性,幾乎手工化地在影像中純粹呈現「行者」形象,及「存在」本身。
於觀眾而言,這些影像無疑是挑戰觀影習慣的修行。成為玄奘的李康生與他的慢走,映襯洶湧略過的芸芸眾生,使時間彷彿願意在其身軀停留,在凡世間開闢另一維度。當行者走過,眼光隨之停駐,每一「步/部」都是繁華視聽刺激中的異數,醍醐灌頂過載的心靈。
自《郊遊》(2013)起,蔡明亮積極開拓與美術館的關聯,徜徉在白盒子與黑盒子之間。《郊遊》捨棄傳統電影院線形式,於北師美術館舉行大展及放映;《日子》則於院線放映同時在美術館展出。《行者》系列更跨越電影、劇場、展覽三界:《金剛經》、《夢遊》走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發展為舞台劇《玄奘》巡演全球各大藝術節;慢走長征,蔡明亮將宜蘭壯圍沙丘翻轉為步影相隨的美術館,展演長達四年。於龐畢度中心的「取經」裝置藝術與電影回顧展,除呈現《行者》的軌跡,更緣此完成第九部《何處》。「行者」系列重疊於各種藝術形式之間,激盪電影院作為「正規」放映空間的可能性。本次十部「行者」電影聯映為台灣首挑戰連續放映「行者十步」,十小時的長途徹夜旅行——有蔡明亮在場——,是否能再次突破世界對電影觀看方式的認知?
「行者」系列的洗鍊,可被視為經歷電影產製修羅場的作者導演,回歸創作本位的終極宣示;是蔡明亮對電影創作之思辨的宣示,於觀眾而言,更是反思如何理解影像、靠近電影本質的重要途徑。若觀眾能再見創作者所見,新宇宙將此開啟。
本單元除「行者十步」外,並收錄兩部蔡明亮與美術館的「同行」之作品:受羅浮宮應邀創作與典藏的《臉》(2009),以及開拍前就預計進入美術館首映並展覽的《郊遊》(2013)。
贊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