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摶秋與世界電影的輪舞曲
林摶秋(1920-1998)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鶯歌,戰爭期間留學東京,曾在新宿座的紅磨坊劇團專職編劇,也在東寶電影公司擔任牧野正博等大師的副導演,累積了影劇界的經驗。回台後,他繼續從事戲劇編導工作,直到戰後的二二八事件。1950 年代中期,隨著台語片興起,他創立了玉峯影業公司,建設大規模的湖山製片廠,同時成立非營利性演員訓練班,培育了包括張美瑤在內的許多影人。玉峯影業不拍片期間,也出租給其他製片公司。這些作為,皆為台灣電影產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林摶秋曾自述「我的電影正是日本電影」,所執導的電影中更多處可見日本小說及電影的翻案手法。但是,博覽古今東西電影的日本影評人山田宏一指出,林摶秋電影不只效仿日本電影,更與世界各地電影的記憶結合。山田宏一過去曾和影評人秦早穗子共同提出一個觀點,認為「一直線式縱向演變」無法盡述整部電影史;將電影史理解為「圓形般的」、「輪舞曲(Rondo)般」的事物,更有意思。根據辭典,輪舞曲具有「一大群人圍圈旋轉舞蹈」、「一種音樂形式,穿插著不同樂想的插入句,反覆重複主題」等意涵。山田宏一和秦早穗子的建議可說是超越了時代、地域及語言的界線,邀請大家以新的方式欣賞電影:透過觀察電影人之間的因緣,或是電影的動機、構想、風格,來領會這個宛如「輪舞曲般的」循環往復的電影網絡。
以此觀點為例,若將《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視為「失明妹妹」與「獻身姐姐」的「姐妹親情片」,就與牧野正博的《鴉片戰爭》(1943)相連,也和牧野參考的默片大師葛里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1)連結起來。《六個嫌疑犯》(1965)中,夜間雨中駕駛汽車的鏡頭以及省略手法、跳躍式的劇情及故事鋪陳的速度感等,都與井上梅次的《死亡十字路》(1956)有著十分相似的觸感,而與爵士樂般的音樂結合,則讓人聯想到法國新浪潮的傑作《死刑台與電梯》(1958),還有懸疑中的俯瞰角度拍攝躺在床上的人物等畫面,可連結於希區考克的《驚魂記》(1960)。
林摶秋的電影,的確有著只用「一直線式縱向演變」的觀點所不能完全捕捉的一面,採取宛如「輪舞曲般」的觀點去欣賞,才能領略許多工夫的所在以及多層次的魅力。本次影展除了放映所有現存影片外,也以特別展示方式呈現兩部特殊作品:一是至今未能尋獲的《嘆煙花》,透過劇本與劇照重現其風貌;二是將中途停拍的《桃花扇》中未經剪輯的影片素材加以串接,首次公映,以一窺這部未完成作品的可能面貌。
誠摯地邀請觀眾欣賞這份多層次的新鮮魅力,讓我們跟著林摶秋電影的輪舞曲步,一起與世界共舞吧!
策展人:三澤真美惠
策展顧問:石婉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