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記憶在張望:肖像・電影

集結六部以「人物」為題的作品,卻非傳統意義上的傳記,不以生平編年或情節推進敘事, 而是以「肖像」為概念對人物進行側寫描繪,並以不同方向擴展此命題,追問:在電影的時間性之中,一個人可以如何被呈現?

 

作品中的肖像不再是既定的樣貌,而是一場持續進行的協商:拍攝者的取捨、被攝者的自我呈現、媒介的規則與慣例,以及場所的氣息,共同決定了影像如何被生成、被觀看、被理解。

 

《席丹:21世紀的肖像》把一場比賽化為凝視的實驗,在席丹喘息、專注與閃神之間,顯影出一代傳奇的另種模樣。《騎士的漫遊》在幾近失語的漫遊與光影中,不見英雄旅程,只見與風、地景、時間同處的騎士身影。《維根斯坦》利用舞台、黑幕、機智對話與重演,將哲學偶像拆解為語言與欲望的喜劇肖像。

 

《自我與他者》以牛腸茂雄的攝影作品、錄音、信件,讓人物影像的「不在」與聲音的「在場」相互對映,邀請觀者在時間的縫隙裡與他者(或自我)面對面。《桃生攝影室》拍攝阿姆斯特丹街區的一間照相館,呈現攝影師李桃生如何與多族群的客人互動,共同協商一張理想的肖像,也勾勒出一幅集體的移民群像。

 

最後,《在其所在:瑪格麗特.泰特》從電影詩人泰特未竟的拍攝計畫出發,藉由檔案、聲響與風景的拼貼,回應她的「電影-詩」。

 

由此,每個肖像都成了匯流之處:被攝者的生命痕跡、拍攝者的視覺經驗、影像媒介自身的物質與歷史沉積,以及觀者帶來的感知與想像,於同一個身影上層層交疊。肖像也因此成了多層記憶疊映到此刻的觀看現場:生命記憶、視覺記憶、媒介記憶,以及文化記憶,在當下彼此折射、改寫。

 

於是,「人」不再被簡單重述,而是在多重目光的張望之中,重新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