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節目

映画一代女:田中絹代

田中絹代(1909 - 1977)十四歲即投身影壇,半世紀的影藝生涯演出至少 258 部作品,銀幕形象繁盛多元,與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大師共創日本五〇年代熠熠奪目的「黃金電影時期」。文化評論家川本三郎指出,她的電影串聯二戰前後的時代記憶,以嬌小身軀承載龐大的國族歷史,形塑日本人的集體認同。

女優絹代:如繁花盛開的銀幕身影

田中出道時,迅速成為松竹蒲田片廠的默片清純偶像,在小市民電影中以鄰家少女形象深植人心,後來更被松竹廠長欽點主演日本首部有聲電影《太太和妻子》(1931),關西腔和甜美嗓音深受大眾寵愛,芳齡 25 歲便竄升最高位階的「大幹部」女優,在《伊豆的舞孃》(1933)、《愛染桂》(1938)等浪漫通俗劇樹立巨星聲望。《愛染桂》帶動的群眾熱潮,不僅被日本媒體形容「一掃日中戰爭的社會陰霾」,更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掀起旋風。

然而,戰爭奪走了田中身為女明星的精華歲月,二戰末期,她在木下惠介的國策電影《陸軍》(1944)中飾演送愛子上戰場的慈母,轉型成熟角色,賺人熱淚的演技卻引發「反戰」嫌疑並遭禁映。戰後盟軍佔領期(1945 - 1952),美軍在日本推動民主化工程,盼以電影推廣女性啟蒙意識,兼具柔美與韌性的國民女優田中絹代順勢演出溝口健二「女性解放三部曲」,以現代獨立女性的角色,反轉「大和撫子」的傳統形象。1949 年底,她代表日本影壇出訪好萊塢,返國時因洋化裝扮、對鏡頭拋飛吻的「美國化」舉動引發惡評;隔年與年輕的三船敏郎合演愛情片《婚約指環》,更被媒體無情譏笑「老醜」。邁入中年遭受的歧視雖令她灰心,卻也成為她思考轉型的契機。1952 年起,田中絹代接連演出《西鶴一代女》、《雨夜物語》、《山椒大夫》,助溝口健二連續三年於威尼斯影展獲獎,以精湛演技奠定昭和女神的不敗地位。

 

導演田中:穿越風暴的女性作者之路

田中並不滿足於大師鏡頭下的繆思角色,中年的她不顧恩師溝口的強烈反對,毅然踏上女導演之路,繼執導《初姿》(1936)的坂根田鶴子後,成為日本影史第二位女導演,以獨樹一幟的女性觀點為日本黃金電影年代寫下不凡的一頁。

田中的導演夢並非曇花一現的玩票,正式執導筒之前,她特拜師成瀨巳喜男,在其劇組見習導演工作,後來完成的《戀文》票房及評價均不俗,更代表日本入選坎城影展競賽。第二部作品《月昇物語》由《西鶴一代女》製片兒井英生發起、電影導演協會監製,劇本則出自小津安二郎之手,為使此片順利開拍,小津奔走解決日活與其他片廠之間的「五社協定」爭議,並從松竹延攬笠智眾等明星加入劇組。大師的庇蔭,並未成為田中的創作負擔,她維持小津作品風味,卻能轉化劇本中的男性觀點,揉雜出兼具寫實與浪漫的女性生活視角。

田中接下來的三部導演作品《永恆的乳房》、《只有女人的夜晚》、《流亡王妃》,則回歸她自身喜愛並主動探索的題材,主打女性原著、女性議題、女性編導,並獻給女性觀眾。她更找來田中澄江、和田夏十等知名女編劇合作,力求融入不同的女性經驗、關注不同年代和社會階層的女性,共同編織出多樣而獨特的女性群像。

田中絹代曾說:「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這三位導演,不只讓我成為一名演員,更培育我成為導演。」本期「映画一代女」專題,除完整放映田中絹代的六部導演作品,更精選三位大師與她合作的經典,兩相對照下,我們不僅能看到田中對於自身「受難母親/沉淪娼妓」銀幕形象的細緻反思,更可窺見她的導演功力並不遜色於這幾位大師。除此之外,本次選映的傳記片《映畫女優》由新藤兼人原著改編、市川崑執導,兩位田中生前的工作夥伴在本片融入近身觀察及主觀遐想,回溯她與溝口之間親密又矛盾的合作關係,並由「田中絹代獎」首屆得主吉永小百合生動詮釋她身為演員的跌宕前半生;紀錄片《傳說中的她》則聚焦田中告別溝口後的導演成就,訪談多名女性學者及影人,以不同性別觀點補齊遺漏史頁。

時代更迭,黃金電影年代的繁花落盡,六〇年代的新浪潮運動對田中絹代擅長的通俗劇類型提出嚴詞批判。邁入晚年的田中,除《望鄉》之外多半僅能演出配角,更為了照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家人而擱置事業。1976 年她罹患惡性腦瘤,在病房中逐漸喪失視力,表親導演小林正樹探病時,她半開玩笑地問:「即使我失明了,還有什麼電影角色可以演嗎?」,在死神面前仍一心嚮往電影。如同當年她主演《愛染桂》的主題曲所述:「花也好,風暴也好,我都會勇往直前。」田中絹代的一生,都在電影路上踐行理念,綻放動人的柔韌繁花。

● 本節目合辦單位

     

● 特別感謝


 

 

 

節目勘誤及異動公告

 

【節目異動】

● 《流亡王妃》影片拷貝為非英語發音且無英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