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展覽/講座

「島嶼江湖:武俠在台灣」影視聽特展

武俠,自文字到影像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是中國及中國領土以外的華語語系(sinophone)文化生產場域中,常見的一種文體與類型。台灣自日治時期起的通俗文學,即出現發揮虛實融合的武俠小說,初期多以中國及日本歷史為敘事背景,爾後納入台灣民間傳說及軼事,創造出特有的實踐與表達。

 

在上個世紀動盪與飄零的苦悶年代,武俠成為各方抒懷的載體,閱聽者或認同剷奸除惡的正義.或寄情雲遊四海的自在,又或者投射浪跡天涯思鄉故土的惆悵。同時,武俠結合情感敘事與感官刺激的起伏跌宕與快慢有致,也可以是擁抱避世主義的娛樂形式。自1960年代,武俠在台灣因為聯邦影業所推出胡金銓導演作品的成功以及武俠小說的興盛,一路從電影轉進至廣播與電視,成為常民文化在影視聽範疇的主導類型。

 

類型意指在形式風格美學、敘事主題與結構、乃至於角色型態都有可歸納的相似性,重複出現的相似性即代表著特定元素獲得觀眾的認同與回響。以台灣為現實時空座標所想像的江湖,有著哪些可供識別的特徵?這些特徵是如何自原型中衍生變異而來?為何是這些特徵?這些特徵承載了什麼樣的期待、欲望、或情感?而不同的影視聽媒介又是如何做出不同的呈現與轉譯?「島嶼江湖:武俠在台灣」影視聽特展以跨媒介的回顧,整理出精華片刻,企圖以點線面的鋪陳,耙梳武俠此一類型在台灣發展的演變,並探查演變過程所發生的沿用、挪用、或創用,於台灣影視聽發展史及文化史上的意義。

 

開/閉幕片 Opening and Closing Film

胡金銓導演的武俠片風格,一直深深影響著整個華語電影史,尤其是武俠類型的發展。林靖傑執導的紀錄片《大俠胡金銓》從生平和美學,到他晚年不為人知的秘密,走訪各地做足訪問與田調,完整揭露。而另一位台灣重要武俠片導演郭南宏的代表作《一代劍王》,則以數位修復版問世,為本次影展閉幕片。

 

早期作品 Early Forms

在《龍門客棧》掀起的浪潮之前,台灣已出現零星武俠片創作,像是帶有強烈戲曲風格的台語片《雙雄大鬥雙假面》,而《青城十九俠》與《古墓俠侶》則是香港新華公司來台攝製的武俠片。由於台語武俠片留下完整可觀的作品不多,時序上其實在《龍門客棧》之後的《三鳳震武林》,亦一併收列於此單元。

 

類型發展 Developments of the Genre 

若以《龍門客棧》為分水嶺,接下來長達二十多年的武俠片風潮,即是台灣武俠片創作的黃金年代。除了胡金銓,此單元收錄了不少多年未曾問世的奇片,來自不同導演、原著、公司,也有星光閃閃的演出陣容,既有美學變遷,也有歷史脈絡,亦能揣想當時的流行趨勢,更看得出之後轉往電視武俠劇的有跡可尋。

 

一代劍王三部曲 Trilogy of The Swordsman of All Swordsmen 

郭南宏導演的《一代劍王》當年頗受歡迎,成功塑造由田鵬飾演的「蔡穎傑」成為形象立體且正義的俠客,除了有劍術、有寶劍,更有俠客應有的高貴武德。於是蔡穎傑一角竟悄悄地延續到了另兩部作品裡,即使只是配角,也是全片最能代表武俠精神的人物。《武林龍虎鬥》和《十萬金山》甚至來自劍龍、丁善璽兩位不同的導演,雖非續集,卻也為此角既延續形象又開展出新生命。

 

近代浪潮 Contemporary Waves

八〇年代無論是武俠片或瓊瑤三廳片這兩大類型都走向疲乏,台灣市場換來的是新電影運動的風起雲湧,武俠片轉往港、中發展。直到《臥虎藏龍》集結兩岸三地特長,成功打入國際,讓華人武俠元素進軍好萊塢。台灣銀幕幾乎不再舞刀弄劍,除了《刺客聶隱娘》同樣是跨國合作之外,大概只剩布袋戲與動畫片另闢蹊徑。

 

焦點影人:徐楓 Filmmaker in Focus: Hsu Feng 

關注台灣的武俠片史,不能不談「俠女」角色的形象與流變,而講到俠女就不得不從徐楓談起。她以《俠女》楊慧貞一角一戰成名,揚威國際,然後持續用她凌厲的眼神、俐落的身段與獨特的氣質,在一部部武俠片裡縱橫江湖,甚至於金馬獎封后,幾乎成為俠女代名詞。這次除了展演她與胡金銓合作幾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也難得選映來自其他導演鏡頭底下的俠女徐楓。

 

【影展啟售】2022/01/10(一),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全面啟售

【影展選片指南】2022/01/15(六)

【影展日期】2022/01/21(五)—04/24(日)

【展覽日期】2022/02/04(五)—04/24(日)

 

展覽

人人為俠,止戈於刀光劍影。重溫美好的時代記憶,體驗現代武俠的嶄新風貌。   查看更多

開/閉幕片

開幕片由林靖傑執導的紀錄片《大俠胡金銓》展開序幕,從生平到美學風格,拍攝出武俠宗師胡金銓創作生涯;台灣重要武俠片導演郭南宏代表作《一代劍王》,則以數位修復版問世,為本次影展閉幕片。 查看更多

早期作品

早期台灣已出現零星武俠片,強烈戲曲風格的台語片《雙雄大鬥雙假面》,以女性為主角《三鳳震武林》;《青城十九俠》與《古墓俠侶》則是香港新華公司來台所攝製。 查看更多

類型發展

以《龍門客棧》為分水嶺,長達二十多年的武俠風潮,即是台灣武俠片創作的黃金年代。此單元收錄了不少多年未曾問世的奇片,來自不同導演、原著及公司,有美學變遷也有歷史脈絡。 查看更多

一代劍王三部曲

郭南宏導演《一代劍王》成功塑造由田鵬飾演的「蔡穎傑」成為形象立體且正義的俠客,悄悄地延續到了另兩部作品《武林龍虎鬥》和《十萬金山》當中。 查看更多

近代浪潮

八〇年代台灣武俠與瓊瑤三廳片兩大類型都走向疲乏,新電影運動風起雲湧,武俠片轉往中港發展,直到《臥虎藏龍》集結兩岸三地特長打入國際。台灣銀幕幾乎不再舞刀弄劍,布袋戲與動畫片另闢蹊徑。 查看更多

焦點影人:徐楓

關注台灣武俠片史,不能不談「俠女」一角,而講到俠女就不得不從徐楓談起。她以《俠女》楊慧貞一角一戰成名,用她凌厲眼神與俐落身段在一部部武俠片裡縱橫江湖。 查看更多

主題座談、工作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