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報導MEDIA NEWS
-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參見影史最偉大的動畫魔法師!影響名導提姆波頓、魏斯安德森,國家影視聽中心與捷克中心臺北合作舉辦「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選」限定放映!
捷克動畫與電影大師卡雷爾茲曼 (Karel Zeman) 系列作品,首次登陸台灣!國家影視聽中心與捷克中心臺北合作舉辦特別企劃「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選」,並選在今(8日)舉辦開幕活動。現場邀請到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史坦格(David Steinke)、捷克中心臺北主任馬凱棠(Markéta Lipold Záhumenská),出席開幕片《史前探險記》(1955)4K修復版映前分享,讓觀眾與動畫迷更認識這位「捷克動畫魔法師」! ➤國家影視聽中心與捷克中心臺北合作舉辦特別企劃「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選」,在今(8日)舉辦開幕活動,邀請到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史坦格(David Steinke,左一)、捷克中心臺北主任馬凱棠(Markéta Lipold Záhumenská,中)。圖右為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早在沒有電腦和AI動畫生成的七十多年前,卡雷爾茲曼就用純手工的方式,拍攝出讓人無比驚嘆的動畫電影:本次開幕片《史前探險記》劇情描述四個男孩組成冒險隊來到史前時代,他們划船看到冰川、目睹恐龍打鬥,身旁的景物猶如博物館展品般令人目不轉睛,彷彿直接走進百科全書裡。卡雷爾茲曼結合實景真人拍攝與操偶逐格動畫、底片重複曝光拍攝等物理與光學技藝,巧妙讓史前生物和冒險隊男孩出現在同一時空。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史坦格對此表示:「當我還是個六歲的小男孩的時候,《史前探險記》就已經是我最愛的電影,它徹底啟發了我的想像力,我好希望可以成為劇中四個展開冒險的主角,和他們一起漂流到歷史的開端。」史坦格並邀請現場帶恐龍模型來看電影的小觀眾上台,讓我們相信電影所帶來的美好時光,絕對會是世代之間難以取代的共同回憶。 「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選」總共放映四部作品,三部4K修復動畫包含開幕片《史前探險記》,以及仿製繪本紙質、像是讓書中插畫動起來的《惡魔的發明》(1958)、與卡雷爾茲曼的代表作,描繪現代太空人和中世紀公主在浪漫月球以身相許的奇幻故事《地球之旅》(1961)。最後一部關於茲曼的紀錄片《電影冒險家卡雷爾茲曼》(2015),更是邀請到全球知名影人分享卡雷爾茲曼的作品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創作。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補充:「捷克文化對於我來說非常深刻,我在1996年就曾經造訪過布拉格,查理大橋上的雕像、當地的木偶工藝等等,都讓我相信捷克人從小就在童話般的奇幻世界生活,以及他們如何把這樣的美學影響投注在電影創作裡。」卡雷爾茲曼在當時突破技術限制,發揮無比的耐心和想像力,影響後世動畫及電影創作,如當紅影集《星期三》名導提姆波頓、影迷心中的畫面調度大神「魏置中」魏斯安德森等人都深受他的啟發。 ➤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表示:過去曾經造訪過布拉格,當地建築、雕刻工藝的美學四處可見,本次放映可以感受到導演將捷克的美學影響投注在電影創作裡。(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選」特別企劃獲捷克的卡雷爾茲曼博物館(Karel Zeman Museum)全力支持,希望台灣的影迷藉此接觸捷克電影文化,有感茲曼在世界動畫史上的藝術貢獻。捷克中心主任馬凱棠表示,「卡雷爾茲曼對於捷克人來說已經超過一般電影導演的影響力,他已經是我們成長的共同記憶。我的父母看過他的作品,而我也是;同時我也相信,我們的下一代也會繼續被他的創作吸引。因此非常榮幸有機會和台灣的觀眾一起分享這樣的觀影經驗!」本次系列放映僅十一月在新莊國家影視聽中心限定舉辦,場館一樓大廳復刻電影裡的恐龍場景,歡迎民眾前來拍照打卡留念!超乎想像的劇情與奇幻場景引人入勝,相信大人小孩、喜歡動畫的影迷都會在大銀幕上大開眼界! ➤國家影視聽中心場館一樓大廳復刻「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選」電影裡的恐龍場景,歡迎民眾前來拍照打卡留念!(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
查看更多蒙特婁紀錄片影展首度聚焦台灣! 12部紀錄片前進加拿大 展現台灣創作豐沛能量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Taiwan Docs 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平台」、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今年首度與加拿大蒙特婁國際紀錄片影展(RIDM)合作策劃大型專題,以「景框之外:焦點台灣」(Focus Taiwan: Beyond the Frame)為題,將於11月20至30日間引介12部台灣紀錄片與實驗電影,並邀請5位影人、1位音樂創作者親赴蒙特婁。放映之外,更將舉辦現場電影、焦點論壇、台灣之夜等活動;面向產業的「Forum RIDM」,亦邀請2組台灣企劃前往提案、參與工作坊,展現台灣紀錄片蓬勃多元的面貌! RIDM自1998年創立以來,以大膽創新且具藝術深度的策展風格著稱,吸引無數觀眾慕名而來,已成北美最具代表性的紀錄片影展之一;而「Forum RIDM」則每年匯聚超過500位產業人士參與,致力培植新銳創作誕生。此次籌劃台灣專題,是RIDM睽違多年再度以國家作為焦點單元,片單與週邊活動皆豐,更慷慨邀請多位台灣影人親身參展,在在顯示其對於台灣紀錄片的重視與用心。得以促成此規模,亦歸功於紐約臺北文化中心、駐蒙特婁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大力支持。 「景框之外:焦點台灣」專題以蘇育賢導演獲獎連連的《公園》揭幕,其餘片單還包含Sayun Simung導演《烤火房的一些夢》的北美首映、羅苡珊吐露摯友登山遇難創傷的《雪水消融的季節》、廖克發探入二二八傷痕記憶的《野番茄》,與吳梓安訴說橫跨台、美家族史的《此岸:一個家族故事》。五部題材、風格各異的長片,或觸及台灣當今重要社會議題,或從私密的個人故事出發,邀請觀眾超越影像表面,一窺形塑當代台灣電影的思想、歷史與現實。 ➤ 蘇育賢導演的《公園》將為RIDM台灣專題揭幕 此外,專題還選映了六部手法實驗的短片作品,凸顯台灣創作者的創意與活力。其中包括洪瑋伶的《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黃邦銓的《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張若涵的《1/5400.單格舞曲》、徐璐的《別怕(迷彩的你)》、吳梓安的《月球上胎兒的夢》,與吳梓安、徐璐共同導演的《毛片Vol.1:我沒有貓》。現場電影活動則將放映黃邦銓、林君昵導演的默片《這不是鄧南光的電影》,並邀請台灣DJ、電子音樂創作者Vice City現場配樂,為膠卷中日治時期台灣的人文地景,賦予新生命。 ➤《這不是鄧南光的電影》將由台灣DJ、電子音樂創作者Vice City現場配樂賦予新生 為了讓觀眾更深入了解台灣紀錄片的創作脈絡,RIDM特別邀請導演蘇育賢、洪瑋伶、吳梓安、Sayun Simung、羅苡珊親赴蒙特婁與觀眾交流。受邀參與「Forum RIDM」的團隊則包含:蘇意惠導演入選Rough Cut Pitch提案大會的《德日尚》,和吳梓安導演入選Doc Lab Montréal的《虛舟記》。影視聽中心紀錄片組組長陳婉伶亦受邀參與台灣論壇,並擔任「Forum RIDM」產業決策者。 ➤ Sayun Simung導演的《烤火房的一些夢》將於RIDM北美首映 國家影視聽中心Taiwan Docs持續與國際重要紀錄片單位維繫良好關係,透過不同合作管道積極推展台灣紀錄片於海外曝光,並協助台灣創作者踏入國際、建立網絡,進而與產業接軌。今年成功促成台灣紀錄片於英國、德國、加拿大、韓國、日本、印尼、美國、泰國、法國、匈牙利等地陸續曝光展映。更多最新消息,歡迎隨時留意Taiwan Docs官網、臉書粉絲專頁與Instagram。 -
查看更多要打去練武室打!影視聽中心「李小龍 × 硬漢過江」主題節目請到「功夫之神」年底來新莊踢館,影史硬漢們集結大銀幕參戰
動作電影裡那些令人血脈噴張的硬漢銀幕形象從何而來?國家影視聽中心在今年十一、十二月推出「李小龍 × 硬漢過江」主題節目,帶來以李小龍為首的影史14部經典硬漢電影,看看這個身穿黃色緊身衣的功夫之神,如何以一記飛踢躍進世界電影,讓無堅不摧的硬漢銀幕形象至今依然經典不敗! ➤「李小龍 × 硬漢過江」主題節目帶來以李小龍為首的影史14部經典硬漢電影。(© 2010 Fortune Star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追殺比爾》和《少林足球》裡出現的那套黃色緊身衣,就足以證明李小龍所代表的文化符號穿越時間和空間,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後世影人的創作。童星出身的李小龍當年自美國讀書回港之後,將武術結合電影,推出震撼影壇的五部作品:他演活《唐山大兄》(1971)裡的民族英雄「鄭潮安」,就此翻轉銀幕形象;在「東亞病夫」匾額前施展雙截棍武打場面的《精武門》(1972);以羅馬競技場為舞台,呈現東西方武術較勁的《猛龍過江》(1972);將功夫哲學巧妙與劇本和動作設計結合的《龍爭虎鬥》(1973),以及李小龍離世前未完成的影壇傳奇《死亡遊戲》(1978)。一身肌肉和出手前的嚎叫,為「李小龍 × 硬漢過江」主題節目,定調「一個人也能打到底」的精神。 ➤「李小龍 × 硬漢過江」主題節目展現電影主角「一個人也能打到底」的精神。(© 2010 Fortune Star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李小龍化為形象靈感引動世界電影,讓一個比一個更不好惹的硬漢陸續降臨!當年的英雄們不需要超能力,就能在兩個小時內用勇氣和肌肉秀給予安全感。「李小龍 × 硬漢過江」主題節目選入9部作品呼應這些銀幕英雄的超MAN魅力:比如《第一滴血2》(1985)叢林裡爆炸的藍波、《魔鬼司令》(1985)一人滅一國的魔鬼司令阿諾,還是《血點》(1988)劈腿劈進秘密搏擊大賽的范達美,其實都像是李小龍的遠房美國表親。 ➤《血點》(1988)中范達美的劈腿絕對是影史經典。(Images courtesy of Park Circus Amazon MGM) 還有以速度、爆發力與沉默展現致命氣場,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硬漢們:由《報仇》(1970)姜大衛的復仇之路、《喋血雙雄》(1989)殺手周潤發打不完的子彈、《追捕》(1976)含冤逃亡的高倉健,和《全面突襲》(2011)裡沒有回頭路的菜鳥警察拉瑪。而我們也在爆破、槍戰和刺激的肉搏戰之後,看見英雄的眼淚。像是《終極警探》(1988)裡情場失意、職場也不如意的警探麥克連,以及《英雄不流淚》(1995)浪子埃爾馬里亞奇在拉丁音樂中的情感拉扯,都流露出鐵漢的脆弱情感。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依然需要「硬漢神話」?看著大銀幕的他們一派帥氣瀟灑,我們心中也油然而生那股永不放棄、永不失敗,和永不放開拳頭的力量。這場大銀幕上的終極搏鬥,歡迎影迷觀眾前來影視聽中心世紀見證! -
查看更多百名觀眾屏息看許不了遺作!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小丑與天鵝》數位修復世界首映場,四十年後經典重映民眾依然哭紅眼
國家影視聽中心每年選定十月「世界影音遺產日」分享該年度數位修復成果,作為影視聽中心第100部修復作品,《小丑與天鵝》(1985)今(24日)晚於新莊戶外廣場舉辦世界首映場!電影開頭許不了就在黑白畫面中默默化上小丑妝容,現場滿席觀眾鴉雀無聲,一起見證大銀幕上的台灣一代喜劇演員,彷彿這四十年來他從未離開。 ➤《小丑與天鵝》(1985)是影視聽中心第100部修復作品。(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四十年前《小丑與天鵝》上映,同時也迎來男主角許不了逝世的消息。影廳成了觀眾悼念他的靈堂,如今該片經由影視聽中心專業團隊將膠卷逐格完成整飭、掃描,數位修復,終於能讓跨世代的觀眾再次聚首大銀幕前,實際感受上世代之所以颳起「許不了旋風」的原因,他與生俱來的喜感和表演天分如今依然無人能敵!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於映前分享:「今年是《小丑與天鵝》問世四十週年,我們特地在影視聽中心舉辦數位修復版的世界首映!許不了在1979年到1985年這六年的時間拍了46部片子,部部都叫好又叫座,尤其是今晚的這部片,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遺作。」 而《小丑與天鵝》的導演朱延平也特地蒞臨。他回憶當年自己還在唸大學,第一次拍電影就和還在跑龍套、演配角的許不了合作,兩個影壇菜鳥一拍即合,用《小丑》(1980)寫下票房紀錄,打敗同期上檔的其他強片,相當風光。朱延平導演表示:「好快喔!四十年了,也就是說,許不了也走了四十年了,這是四十年的逝世紀念。我參與這部片的修復調光,重新看的時候也看到很多回憶,無限感慨,四十年是很長的日子。從這部電影看許不了表演還是很精彩!」兩人過往相處的記憶無法抹去,一切都保留在《小丑與天鵝》的畫面中,成為台灣影史傳奇的一頁。 《小丑與天鵝》數位修復首映當晚迎來神秘嘉賓!許不了女兒葉蓉庭受朱延平導演邀請前來致意,她多年前淡出演藝圈後,現於新加坡定居。朱延平導演表示,當年拍《小丑與天鵝》葉蓉庭才一歲多,常常跟著爸爸許不了一起到片場。他說:「片中有一幕是許不了在吃路邊攤、跟他的木偶在講心事,他演到一半就突然痛哭,然後抱著我說:『師傅,我可能活不久了,請你好好照顧我的女兒。』」大銀幕的動人故事延伸到影像之外,一席感人發言也讓在座參與者都紅了眼框。 ➤《小丑與天鵝》數位修復首映當晚請來神秘嘉賓!左起:影視聽中心褚明仁董事長、導演朱延平、許不了女兒葉蓉庭。(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葉蓉庭看見滿場觀眾支持,又驚又喜的感激觀眾願意在電影問世這麼多年後仍願意來看父親演出,「我是學電影的,從小就很期待可以看爸爸的戲,過去《小丑與天鵝》我都只看過片段,今天特別感謝影視聽中心幫這部作品做數位修復,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所有細節,相信會很感動,也希望大家會很感動!」她稱朱延平導演為「朱爸爸」,兩人的好感情證明了朱延平導演從未忘記許不了「幫我好好照顧女兒」的遺願,待她視如己出。因電影結緣的親情也成為《小丑與天鵝》最無法取代的故事彩蛋。 ➤許不了女兒葉蓉庭表示:特別感謝影視聽中心幫《小丑與天鵝》做數位修復。(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國家影視聽中心在10月25日持續舉辦「世界影音遺產日」系列活動,下午一點到晚上六點於戶外廣場有「盛典宇宙2025影音遺產篇」市集集結七十多組品牌攤位,來嚐嚐懷舊手工點心玩復古電視遊樂器,挖寶二手舊物或挑選原創設計品。更多相關資訊可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網「盛典宇宙2025影音遺產篇」活動主題頁:https://tfaitw.pse.is/88fqy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