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旗下刊物《in影視聽生活誌》最新一期,也是今年度全新改版後第二期,近期熱鬧出刊!本期以「Made in HK 銀河映像和杜琪峯」為封面故事,重磅介紹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與其在逆勢中堅持的創新精神,帶領讀者回顧華語電影的重要里程碑。

➤ 《in影視聽生活誌》最新一期封面
本期封面故事「Made in HK 銀河映像和杜琪峯」的靈感,源於褚明仁董事長1999年觀看杜琪峯導演電影《鎗火》所感受到的衝擊與震撼。他回憶當時任職公司恰好發行該片,有幸與杜導及出品人邱復生深談,驚嘆於杜導在預算與拍片檔期極度受限的情況下,仍能游刃有餘地拍出這部奠定個人風格的代表作。
本次封面故事正是為配合中心8、9月將推出的「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杜琪峯與銀河映像」電影製作回顧專題。專題深入分析銀河映像自1996年成立以來,如何在香港電影整體下滑的世道中逆勢操作,堅持創新,拍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經典。精彩內容包含:香港資深影評人登徒對銀河映像成立背景與產業意義的剖析;影評人塗翔文整理出「關於杜琪峯的12個關鍵字」,幫助影迷迅速認識這位導演的創作理念;影展策展人卓男從世界影史類型角度導覽銀河映像傑作的文章。
延伸封面故事主題,「場面解剖」單元更邀請兩次入圍金馬獎的剪輯師高鳴晟,拆解《鎗火》片尾酒樓高潮戲的剪輯手法,揭示其鏡頭語言與敘事張力,如何透過視覺符號與停頓讓觀眾身歷其境。

➤《鎗火》節制的場面調度,冷峻的攝影風格,超酷的主題音樂,讓人大開眼界
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在「影視聽手帖」中表示,本期內容彷如其人生走馬燈,喚起許多精彩難忘的成長回憶。他特別提到小學二年級時,全家收看1970年大阪萬博開幕典禮轉播的震撼與啟蒙。呼應這份時代記憶,本期「特別企劃」便是以「穿越兩屆世界博覽會」為主題,詳盡介紹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最新修復的翁倩玉主演電影《萬博追踪》。這部影片遠赴大阪萬博現場拍攝,記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中華民國館與雕塑大師楊英風創作的《鳳凰來儀》雕像,並回望往昔臺日關係。專題亦延伸至2025年大阪萬博,透過建築學者的視角,探討兩屆萬博的空間內涵與「連結」理念。

➤1970年的中華民國參與大阪萬博,邀請旅美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場館,雕塑家楊英風創作了入口雕塑作品,開幕時還找來20歲的翁倩玉擔任一日館長
本期「廣播記憶」單元回顧回顧陶曉清女士總策劃的「中廣青春網」這段臺灣廣播史上首個連續十二小時播出熱門音樂的無敵青春史。更值得一提的是,陶曉清女士已將其廣播生涯中包括節目錄音、音樂現場實錄、受訪節目等珍貴文物捐贈給中心,為臺灣廣播發展史留下重要的見證與研究材料。
除了上述精采內容,本期還帶來多個深度專題。「修復經典」專訪傳奇導演徐進良,回顧他的賣座電影《拒絕聯考的小子》如何反映時代苦悶,並在1999年的臺灣影壇開創學生電影風潮,因此獲得「學生電影宗師」之稱。這部數位修復版作品預計將於8月在新加坡重映,讓新舊世代觀眾感受當時重情重義的人際情感;「時代職人」單元專訪見證台語片熱潮的資深電影放映師張松如。他在南投戲院工作超過一甲子,生涯橫跨電影看板繪製、室內與露天電影放映,更自掏腰包收藏數百部膠卷電影與放映設備,其中兩百部已捐贈予影視聽中心典藏,為臺灣電影史保存了珍貴的文化資產與記憶。

➤《拒絕聯考的小子》電影片段,男主吳祥輝與女主林薇薇一起搭公路車
「經典話題」聚焦陳玉勳導演1995年首映的電影《熱帶魚》。這部榮獲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著劇本的電影,將於今年迎來上映30週年,其質樸生猛的幽默、對聯考教育壓力與臺灣城鄉變遷的忠實記錄,使其魅力至今不減,持續吸引著不同世代的觀眾。「影視國際」單元以「鬼的夏日狂歡祭」為題,探討臺灣、泰國、日本鬼片的文化根基與獨特魅力,從《紅衣小女孩》帶動的鄉野傳說風潮,到VR體驗如何顛覆傳統恐怖片觀影感受。此外,「歷史挖寶」單元帶領讀者探訪中心「時間圖書館」的港味藏品,重溫「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成龍)和「四大天王」等香港影人如何在1990年代風靡臺灣。

➤2025年是《熱帶魚》上映30週年,這部電影到底有何魅力,讓許多當年都還沒出生的年輕人進戲院看電影?
《in影視聽生活誌》015期內容豐富多元,從個人記憶出發,引領讀者深入探索電影、廣播與文化先鋒的精彩故事,期待能帶給廣大影視聽愛好者深刻的閱讀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