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2022 光影復現【家庭錄影帶修復工作坊】

發布日期:2022.11.14
DSC02546.jpg

打開電視機和錄放影機,播放錄影帶是許多人童年時期的共同記憶,除了放映電影、動畫以外,亦會用於存放家庭的大小回憶。隨著科技和時代演變,家中錄影帶除了存放品質不易管控之外,也逐漸被新載體取代或是被回收汰換,導致「常民記憶」的流失。

 

本年度光影復現.體驗工作坊再度邀請到電影蒐藏家博物館合作舉辦「家庭錄影帶修復工作坊」,邀請學員們找出深藏在家中的家庭錄影帶,在為期兩天的工作坊中,了解搶救錄影帶的重要性,並認識修復錄影帶的方法,最後,更舉辦了修復後的家庭錄影帶「世界首映會」。

 

工作坊中的三場講座,分別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謝侑恩教授、曾吉賢教授和吳永毅教授主講。謝教授提到,相較於拍攝電影的膠卷,家庭錄影帶的便利性及價格優勢,使得它成為一般家庭儲存及播放生活軌跡的媒介,除了專屬於家人間的回憶外,也可以以社會學、人類學的角度,窺見不同時空、地區特有的傳統或習俗,成為民族誌影像研究的素材。同時,也播放了許多團隊修復完成的錄影帶內容,展示不同時間、地區的生活片段。

曾教授則表示,從膠片、錄影帶,再到現在的DVD、藍光及各規格的影音檔案,家庭影像紀錄媒材歷經幾番更迭,即使有虛擬雲端可以保存檔案,但沒有一種媒材是可以永久保存的。現今,錄影帶因為體積龐大、解析度低和年代久遠而被逐漸汰換。他也指出,伴隨著科技進展,除了現在團隊可協助修復並轉成現有的規格檔案外,未來世上或許會有更好的影音規格,因此,家庭錄影帶還是建議妥善儲藏。

在第三場講座——「去神秘化的搶救行動」中,吳永毅教授指出,有專家認為2025年是錄影帶生存大限,有廠商開出高價位提供修復服務;也有慈善團體以環保考量,將一卷卷錄影帶拆解、分類、回收,然而民間妥善保存及維護家庭錄影帶仍然至關重要,才能保存記憶、研究當時的常民生活。

工作坊的尾聲,放映【世界首映】家庭影像修復工作坊學員作品,也就是學員親自修復的自家錄影帶。有學員選擇父母結婚日的紀錄、兩兄弟兒時和父親參與陣頭的片段、親戚的豪華露營記實;也有學員選擇以前不同新聞台的坎城影展報導、珍藏多年的《捍衛戰士》錄影帶等等,都將曾參與,或未能體驗到的過往再次呈現,也將過去生活的多元面貌分享給不同年齡層的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