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2022 光影復現【35mm膠卷修復工作坊】

發布日期:2022.11.14
DSC02162.jpg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延續了去年(2021)所舉辦的「光影復現.體驗工作坊」,再度以「35mm膠卷」及「家庭錄影帶」兩項影音媒材,規劃出兩大主題工作坊,首先登場的為9月24日及10月1日所舉辦的「35mm膠卷修復工作坊」。

 

首日的第一堂課,邀請到電影文物保存專家—鍾國華老師為大家主講「電影膠卷保存概論」,電影發展百餘年,面對老化與劣化,如何延長膠卷壽命成了一大難題,包括藏品組成體特性與環境因素、人為因素,影響了膠卷的存放品質。除了介紹感光層、片基、母帶、拷貝等名詞及差異,鍾老師也提到,膠卷保存的目的與意義在於長久可用、再利用並讓更多人看到,而非純粹的封存,也非任其消失在時間之中。

第二堂則邀請到本中心的放映師-張新寧分享放映35mm膠卷放映經驗,以及在放映過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項。在數位時代的當前,膠卷變得格為珍貴,放映師需要確保設備齊全、放映環境乾淨、少灰塵、好清理,也需嚴謹地把放映拷貝當成唯一僅存,不可讓它受傷。接著,現場發放保護片作為學習素材,認識基本檢查、辨認聲音規格與畫面比例,以及示範放映機,帶領學員觀察運轉情形。

當天最後則是請來本中心典藏管理員王晟恩與膠卷修復員邱繼諺,為學員示範及帶領大家一起體驗膠卷整飭清潔,首先以《空山靈雨》的坎坷修復過程為例,介紹如何運用現存120分鐘拷貝,以及透過FIAF會員國協助,來拼湊出最接近原版的樣貌。接著介紹無法修復的情形及解決方案,最後則是安排學員體驗整飭的流程,每位學員拿到的膠卷都各有其問題,讓大家從判斷膠卷的現存狀況,思考修復方法並動手整飭,參與者個個專注於「修復」手中的膠卷,深感膠卷修復與保存的不易,也為第一場體驗活動劃下完美句點。

而為期兩週的35mm膠卷修復工作坊,於10月1日迎來後半部課程,分別是「膠卷掃描與數位化」、「數位影像修復」以及「數位調光修復體驗」的環節。在第四堂課「膠卷掃描與數位化」中,本中心膠卷修復員蔡孟均組長解說膠卷修復時,原始素材保留的重要性、數位化的功能、影像與聲音數位化需要注意的設備、規格及效果,當中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影響的是最後的成果。

 

而在「數位影像修復」的課堂中,由本中心張怡蓁數位修復員,講解了原底片、翻底片、正片與放映拷貝的差異與效果,並介紹霉斑、刮痕、膠水接頭與字幕對於修復的難度。接著以胡金銓導演的《空山靈雨》為例,講解這部電影如何運用台灣、韓國、香港三地的現存素材,慢慢將影片修復成接近最初樣貌的數位修復版。張怡蓁修復員也提到,如果遇到字幕無法移除的情形,可能會運用動畫的力量將字幕逐格塗銷,也有可能在不影響觀影品質的情況下將其保留,課後也透過自身修復多年的經驗,解惑了許多學員對於數位影像修復的好奇與疑惑。

最後的「數位調光修復」課程中,同樣請蔡孟均組長分享了「調光」概念,他提到調光較接近於color correction(色彩修正),而非個人的再創作,它需要透過參考資料與影人回饋來共同完成,然而多數待修復影片年代久遠,這部分的難度也逐漸上升。對於劣化嚴重的素材,如果調光後無法讓影像改善,傾向不造調整。接著,在蔡組長的解說下,學員們實際嘗試用調光軟體 DaVinci Resolve,體驗調光的操作方法以及了解當中的難度與技巧性。

透過六堂課程,帶領學員們深入體會膠卷修復的工作過程,而影視聽中心的任務也將繼續,持續完成修復更多珍貴的影像作品,歡迎大家一起成為影視聽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的一份子,探索臺灣影視聽文化資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