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影新聞片及相關文物遺產入選「第三屆世界記憶國家名錄」

發布日期:2022.09.02
截圖 2022-09-02 下午5.27.16.png

影視聽中心所典藏之台影新聞片與紀錄影片,年份橫跨1946年至1980年代,無疑是台灣最重要的影音遺產。

 

「台影」早期全稱為「台灣省新聞處電影製片廠」,是三大國營片廠之一,由於隸屬於國家之特殊身份,主要任務為設置新聞片、紀錄片與教育影片,早期常常肩負政府許多政令宣導、教育識讀、時代紀錄的任務,因此題材與內容,可說包羅萬象,包括文化、藝術、娛樂、生態、產業、國防、外交、教育、體育、建設等等。

 

以1950至1960年代為例,就有大批農業改革與衛生教育之影片,像是台灣第一份營養午餐、西螺大橋的興建、如何預防傳染病、三七五減租等等題材,輻射出當時「美援時代(中美合作)」的各種時代樣貌;同時,也記錄了每一年的總統閱兵大典、運動會,甚至是蔣中正華誕大壽、因病崩殂,中正紀念堂動土與開幕等等政治印記;也還有站在國家立場所關注的,關於民生、社會、文化等各種重要紀錄。

 

這些上萬筆的動態影音、文物和文件檔案,在影視聽中心極為有限的人力和資源下,逐年被數位化,讓公眾得以檢索利用,但仍未全部完成,是一個龐鉅的資料庫工程。而影視聽中心除了曾在2010年出版《台灣有影—台影新聞片中的電影》一書外,在2014年也透過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時光台灣:1951–1965」單元,對這批影像重新進行策劃展映,深掘其背後重要的台灣歷史;2018年更和公共電視合作,邀請14位導演利用這批檔案影音(archive footage)重新進行創作,完成「時光台灣:翻檔案」企劃之13部短片,其中有多部作品受邀並入圍國際影展,此企劃同時入圍該年金鐘獎的「節目創新獎」。

 

台影新聞與紀錄片的特殊產製過程與時代意義,對台灣來說可謂獨一無二且有無可取代的價值。這批影像記錄了跨時代的演進變化,也涵蓋台灣在民主、文化、歷史發展時的每一步印記。而當年以「膠卷」作為紀錄媒材,在永久保存上,必須在恆溫恆濕的典藏條件以避免發酸發霉,保存與數位化即是無比迫切的工作。


推薦人同時也是本中心研究發展處處長林木表示:「本人欣見台影新聞與紀錄片能被登錄『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這份殊榮恰如其份地彰顯其意義與價值,也肯定其作為國家記憶、全民記憶的重要性。」

 

此批紀錄遺產為1946年至1980年代初期之台灣新聞片、劇情片、社教片、電視短片、紀錄片、宣導片膠捲,數量達17,501本,素材包括底片、拷貝。新聞內容涵蓋政治、社會、文化、藝術、民生等領域之活動紀錄,播送範圍包含國內及海外地區,影響範圍廣大,實屬全民記憶之一部分。

紙質類文物創作類資料包含劇本、分鏡劇本、對白本、本事等9箱、公文文件83箱(民國54-87年)、圖書剪報3箱、攝影類資料(包含底片與相片)5 箱、宣傳資料1箱、外文創作資料4箱、立體文件1箱、劇照1箱等。

 

第三屆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發表會開幕影片:https://youtu.be/q02RCNDwk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