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MEDIA NEWS
-
-
李智仁:國家影視聽中心每天要與時間賽跑來修復保存台灣電影|風傳媒
程鈴惠/報導 在今年一月正式開館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新任執行長在八月一日起由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學院金融創新研究中心執行長李智仁博士接任。 李智仁擁有法律、金融、企管,以及文創理論與實務工作背景,他表示,他將充分運用以上專長,進一步讓臺灣影視聽資產多元轉化以利推廣運用。 李智仁指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在2020年5月19日轉型為行政法人,目前共有17座片庫、保存了電影膠片達2萬多部、電影電視廣播相關文物將近40萬件,而且從2008年起執行數位修復的關鍵業務,至2021年為止高階數位掃描已有324部、合作修復46部、自主修復11部電影的成績。李智仁也指出,國家影視聽中心多年來所累積的資源,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例如台灣電影數位典藏中心、藏品檢索系統、台灣電影工具箱或台灣紀錄片資料庫等,都歡迎大家使用,更貼近文化記憶的溫度。此外,也透過許多經典電影的修復與播放,甚至結合策展,讓所有關心台灣影視聽資產的人都能夠一起在這個平台上交流,並找到每個年代述說的故事。 李智仁說道,喜愛電影的朋友如果來到國家影視聽中心,一定會流連忘返,因為影視聽中心擁有全台唯一同時具備35mm放映系統、高對比RGB雷射放映機、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的201席非商業院線放映場館,不定期放映主題影展節目。此外,如果想要了解台灣電影的發展脈絡,影視聽中心也提供台灣電影年鑑的下載,並透過許多講座傳遞影視聽的重要訊息,以及影視聽名人或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曾說過,「我們不能錯失歷史時刻」,所以李智仁認為影視聽中心不僅修復及典藏,也要提出代表性的研究,並且把修復、典藏與研究的成果,讓所有關心台灣影視聽資產的老、中、青朋友們都能看到。他進一步指出,影視聽中心片庫彩色醋酸片的保存期限是50年(常溫庫房18℃)及 250年(低溫庫房7℃) ,黑白醋酸片的保存期限約為70年(常溫庫房18℃)及300年(低溫庫房7℃),因此,國家影視聽中心每天需要與時間賽跑來修復保存台灣電影,未來還有保存影視聽的相關文物,可說是任重而道遠。 李智仁期許國家影視聽中心在轉型為為行政法人後,能建立明確的組織定位,並開啟外部對話,讓中心的品牌得以擴張。因此,除了持續強化現有的修復、典藏與研究能量外,李智仁希望更多人能夠認識影視聽中心,並且攜手協力讓這些珍貴的台灣影視聽資產繼續流傳下去,進而傳播到國際。 新聞來源: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localarticle/4459052 -
李智仁接影視聽執行長 為台灣打造記憶基地|三立新聞
三立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從八月一號起正式由銘傳大學擁有法律、金融、企管、以及文創工作背景的李智仁博士接任執行長的工作,李智仁表示要為文化資產的保存和活用,盡一份心力。李智仁表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在2020年5月19日轉型為行政法人、並在2022年1月7日正式開館,共有17座片庫、保存了電影膠片達2萬多部、電影電視廣播相關文物將近40萬件,而且從2008年起執行數位修復的關鍵業務,至2021年為止高階數位掃描已有324部、合作修復46部、自主修復11部電影的成績。這些修復完成的珍貴資料未來可以結合電視與廣播資料的修復、典藏、研究與出版工作,成為所有關心台灣影視聽資產的人可以前來取經、交流以及共創的珍貴資源與平台,透過這些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用,落實「越在地,越國際」的真諦。 (▲李智仁期許將台灣影視聽資產流傳,打造記憶基地)李智仁喜歡看電影、追劇,聽廣播,他認為文化記憶的保存與活化這件事相當重要,透過所產出的作品可以記錄下來的「內容」,是某一個年代的共同集體記憶,也是生活記憶累積而成的文化記憶。這些文化記憶(例如服裝、景物或圖文等)也可以被傳遞下去,讓另一個世代的人認識、回憶甚至陶醉不已。比如說他,喜歡《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蘊含的風格及美學,也喜歡貝蒂˙蜜勒(Bette Midler)演的《情比姊妹深》(Beaches),每每聽到主題曲Wind Beneath My Wings音樂響起就會感動萬分。影視聽中心片庫彩色醋酸片的保存期限是50年(常溫庫房18℃)及 250年(低溫庫房7℃) ,黑白醋酸片的保存期限約為70年(常溫庫房18℃)及300年(低溫庫房7℃),國家影視聽中心每天需要與時間賽跑來修復保存台灣電影的資料,未來也將擴及至電視與廣播。目前「影迷許願修復清單」第一名的電影則是《少年吔,安啦!》,是一部連電影配樂都受到廣為歡迎的作品。李智仁希望建立從外部如其他行政法人或企業界及金融界的連結,加上進行品牌再造的工程,並應需潮流趨勢調整內部組織、持續強化現有的修復、典藏與研究能量外,讓更多人認識影視聽中心、也讓這些珍貴的台灣影視聽資產繼續流傳下去,透過跨領域的互補,讓國家影視聽中心更不一樣,為台灣同胞打造珍貴的記憶基地。 資料來源:三立新聞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56549 -
"庫柏力克"影展登場 經典再現大銀幕!|華視新聞
宋燕旻 張書銘 江煜文 報導 / 新北市 國家影視聽中心,推出成立以來,首次的導演專題影展「庫柏力克」影展,由於這個月29日,是農曆7月1日鬼門開,很應景的以選擇經典鬼片「鬼店」當做開幕片,影展中,將放映5部庫柏力克的經典名作,包括2001太空漫遊、發條橘子、鬼店、金甲部隊,以及他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大開眼戒。 電影鬼店,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影史百大驚悚片,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40多年的創作生涯,拍了十幾部劇情長片,啟發了許多影壇的創作者,國家影視聽中心,也特選了他的5部作品,推出「庫柏力克」專題影展!發條橘子片段說:「這會讓你更敏銳,為了那經典的暴力美學做好準備。」電影發條橘子,從心理學、探討犯罪問題成為影史經典,這次放映,將會播放「35釐米」膠卷版本,讓影迷感受底片溫度! 另外,2001太空漫遊、金甲部隊、大開眼戒,都會在國影的「庫柏力克」影展中重現!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說:「我們都知道看他的電影,簡直是上一堂非常經典的人生課程,而且他是一個最懂得把所有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大導演。」 這是國影首次舉辦導演專題影展,庫柏力克的作品風格,橫跨科幻、驚悚、戰爭、史詩等內容,攝影師出身的他,有著強烈的影像美學,讓看電影、都成了一震撼教育!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說:「挑戰著你所有的神經,挑戰著你過去的一個既定的概念,他每一次出擊都具備著這個能量的時候,看他的電影其實是上一堂充滿了挑戰的課程。」 1928年出身的庫柏力克,在當時那個年代,作品十分前衛,即使放到現在來看,都具強烈的風采,國影透過精采重映,也讓現代的影迷,有機會沉浸在傳奇導演的經典作品中!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https://news.cts.com.tw/cts/entertain/202207/202207212086355.html -
藍祖蔚 乘著台灣電影發展的節氣 找回電影裡的時代記憶|優人物
錢欽青、袁世珮/報導 「新天堂樂園」電影中,下了課的多多總是跑到戲院裡,窩在放映師艾費多身邊看他操作,陷入一格格膠卷營造的美麗世界。 在台灣,1960年前後,也有一個小男孩趴在美都麗戲院二樓小小的圍欄下,探頭偷看恐怖電影「夜半歌聲」,歌曲「空庭飛著流螢」自此縈繞心中。 電影,貫穿也成就了藍祖蔚,童年裡家中揚起的電影主題曲,一直到後來見證台灣各階段重要的電影發展,如今更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的位置上擔負使命。 「我剛好趕上那個節氣、見證那個節氣。」藍祖蔚如數家珍地說著他經過的那些電影、那些影人、那些幕前幕後的事,「我只是一個說故事的人。」 童年裡的電影 藍祖蔚1984年進入聯合報主跑電影新聞,從電影、電視、廣播,一直在影視行業裡,寫了近40年的電影,他的人生裡一直有電影。 「我就是一個標準的影迷。」藍祖蔚有個天然的優勢,在西門町長大,很多同學家就是電影院,他跑電影院實在太便利,「類似『新天堂樂園』多多的感覺吧。」 另一個優勢是父母都愛看電影,有新電影一定去看、看了一定買回唱片。藍祖蔚童年印象裡,每天迎接晨起的是家裡唱盤放著的電影音樂。 童年耳熟能詳的歌,半個世紀過去了,藍祖蔚還是張口就能唱「山歌戀」的「聽見山歌我抬頭望」;「空中小姐」的「我要飛上青天上青天」。 「我跟電影的結緣,早早就在那個視聽環境中寫進了基因。」待藍祖蔚日後與人談起電影時,可以立刻調出腦中的音樂庫連結到電影,拉近對話的距離,「影像容易斑駁、褪色,但聲音的記憶或是召喚,有其獨特的位階跟能量,我是透過歌聲來記憶一個時代。」 不只是電影音樂,童年進入腦海裡的畫面,日後也偶有似曾相識。四歲的他跟著母親去萬華的大觀戲院看台語片「乞丐與藝旦」,乞丐和妓女在床單下翻滾的畫面進入了腦海,當年不懂,但1988年,他在「末代皇帝」看到貝托魯奇有類似的手法。 周藍萍的預告片 藍祖蔚九歲時看了「狀元及第」,那是李翰祥在台成立國聯公司後拍的黃梅調電影,作曲家是周藍萍。看完電影,他只學會一首歌「馬不停蹄」。 回到家,他就拿著掃把當木馬,跟弟弟在騎樓上嬉鬧,唱著「馬不停蹄趕回城、趕回城、趕回城」,不料弟弟撞上騎樓摩托車把手,滿頭是血。當哥哥的自然被處罰。 那個印象是深刻的,尤其當時的預告片是請周藍萍站上指揮台,前面有大型國樂團與合唱團,讓這首黃梅調歌曲極具情緒渲染力。藍祖蔚記了40年。 當周藍萍女兒周揚明拍攝父親紀錄片時,藍祖蔚在採訪中提到這段故事。周揚明非常意外,從來不知道有這支短片,直到紀錄片到香港放映時,香港電影資料館證明確有其事,因而趕緊救回影片,剪輯到紀錄片之中。 「全台灣只有我記得。」藍祖蔚說:「童年的『血淚』經驗成就了40年後一部紀錄片重新的喚回。這個跟我現在做的事是有密切關係的,我曾經見證過那段歷史,我希望那段歷史能成為大家的集體記憶。」 藏經閣練功 1984年進報社跑電影,是藍祖蔚從影迷變成電影人的開始。當年還未開放報禁,報紙只有三大張,半版的影劇版要十幾則新聞,真正的寸土寸金,可是他的電影新聞常搶占大版面,原因是,他認真練功、勤快跑新聞。 報社的資料室,就是藍祖蔚的藏經閣,有空就去、訪問前更是鑽進去做功課,把報社的資料室搬進自己的腦海中。家住西門町的他也占地利之便,早上就到電影公司串門子,有機會提前看試片,累積大量觀影心得。 張艾嘉曾經跟藍祖蔚說,有一些年輕記者總要她細說從頭,她期待的是對方做足功課,「千山萬水我們已經走過,今天來到這一山這一水,我們就談這一山這一水,所有的千山萬水可以順手輕鬆帶過。」 1990年,藍祖蔚在柏林見到中國演員姜文,當時沒人知道在「末代皇帝」之前,姜文也演過溥儀。藍祖蔚是少數看過這片的台灣人,見面後就聊起姜文的溥儀表演,「他就把我當成知己朋友,後來他來到台灣,會打電話找我。」他形容,勤快用功,給人一種「往來無白丁」的感覺吧。 坎城的那些人和事 藍祖蔚是第一位在五年內跑遍坎城、威尼斯、柏林、東京聖巴提恩影展和奧斯卡獎現場的記者,「那時剛好是一個節氣,那些年的影展,都是台灣影片得獎。」 侯孝賢「悲情城市」獲威尼斯金獅獎、以「戲夢人生」領坎城影展評審獎時,他在:製片人徐楓率「霸王別姬」拿坎城金棕櫚獎時,他在;蔡明亮、楊德昌在國際發光的時刻,他在。甚至侯孝賢的「尼羅河女兒」在坎城影展失意的時刻,他也在。 那是1988年,除「尼」片外,還有張艾嘉的「酸甜」,兩部台灣片,話題夠多,新聞價值高。但藍祖蔚那年最得意的是,上飛機之前看了「比利小英雄」,直接發稿預測這部會拿金棕櫚獎,果然預測正確。 「在影展看見的是華山論劍的各路門派、看見刀光劍影。但在那次以後,突然對自己很有信心。」藍祖蔚的秘訣也是勤:「採訪時間全在看電影,坎城長什麼樣?不太熟。」總是天沒亮就出門,回到住處已午夜,還要繼續寫稿。 準備工作是從出國前就開始,當時台灣媒體採訪國際影展的風氣未開,完全無前例可循,藍祖蔚先根據入圍影片去找這些導演過去的片子,了解其「路數」。曾經為了做功課,由懷孕的太太陪著到「太陽系MTV」看片,充足了知識庫彈藥,這才前進國際影展跑新聞去。 藍祖蔚記得1993年「霸王別姬」參賽,「導演陳凱歌不敢去看別人的片子,每天都追著我問今天看了什麼片子,叫我分析一些特色。」 頒獎典禮當天,藍祖蔚在記者中心閒逛,櫃台小姐招手喊他:「還有一張攝影證,你要不要?」那可是舞台最前方的攝影證,當然要,他就拿著傻瓜相機擠在最前線。 藍祖蔚站在台前,看見侯孝賢扶著李天祿上去領評審獎,到了金棕櫚獎,評審團主席路易馬盧宣布是「鋼琴師和他的情人」,他呆住了,按照典禮「通知出席就是得獎」的慣例出席的徐楓、陳凱歌和張國榮也呆住了。 但接下來,路易馬盧宣布還有一個金棕櫚獎,正是「霸王別姬」。正回頭看「霸」片三人表情的藍祖蔚第一時間拍到他們起身、上台,從台下拍到台上,全程見證歷史。 典禮後往停車場的路上,陳凱歌秀出手上的幸運紅繩給藍祖蔚看。「原來他的得失心這麼重。」藍祖蔚後來想:「他絕對是能寫進電影史的,是第一位華人導演得獎,但是也在那剎那,我看見他的得失心。 那張攝影卡還是惜別酒會的入場券,藍祖蔚進去,見到路易馬盧,從一個月前在台北電話採訪「烈火情人」談到這次評審,做了評審團主席獨家專訪;接著見到評審Gary Oldman摟著張國榮說:「你應該得最佳女角獎。」 藍祖蔚回去寫稿,早上七點回到海灘散步,又看到陳凱歌,彼時是破曉時分,海風吹過,彷彿繁華落盡。陳凱歌說:「得獎也不過就是這樣子吧。」 找回記憶 藍祖蔚接任改制後國家電影與視聽中心首屆董事長後,「我們的核心使命,就是典藏、保管、修復、推廣、研究。要把片庫裡18000部的台灣電影逐一清洗、恢復原本色彩和感動,讓大家可以重新感受到曾經有過的風華。」 其中之一是找回國聯時期的影片,李翰祥在台灣創立的電影公司,從1963年12月到1976年間有許多大膽創新,「西施」、「破曉時分」、「冬暖」、「幾度夕陽紅」等等,為貧血的台灣電影帶來強大的衝擊。 但很多影片權利屬於新加坡的國泰公司,目前存放在香港的電影資料館,召回是件大工程,藍祖蔚說;「希望更多人協力我們重建曾經存在台灣、但因權利關係暫時處於失憶狀態的這段記憶。」 藍祖蔚和同仁們在努力找回更多片子,還找到國外歇業的電影公司,從舊金山一家華埠戲院買回來幾部片子,其中有兩部是林福地到琉球拍攝的電影。 石頭記 觀眾們許願重映清單的第一名是「少年吔,安啦!」,這也成為藍祖蔚上任的首要工作,要獲得著作權人張華坤授權。 不過藍祖蔚說,張華坤有其他商業考量,第二次再談,張已經同意考慮了,不料三個月後因肺腺癌辭世,協議並未達成。張太太得知此事,知道經典修復的意義,最終同意授權。 藍祖蔚很驕傲地說,經修復之後,有如新片,層次清楚鮮明,再加上杜篤之找出當年的錄音原聲帶加回去,所以重新上映的這部電影會有非常多精彩的聲音細節。 藍祖蔚說:「對我來講是三贏,影片修復是我的責任,讓全民重溫是必要做的事情,而創作者得到應有的回饋,也是我們期待的。」 過去兩年,台灣先後有「末代皇帝」跟「霸王別姬」兩部修復片,分別有千萬以上的票房,證明很多人願意來看經典修復片,所以國家影視聽中心持續努力,接下來有「西施」,觀眾可以看到1960年代台灣還信奉好萊塢式史詩電影時的格局,以及國軍支援戰爭的場面。 其實藍祖蔚找到的第一部片是張佩成導演的「小逃犯」。這部電影也是當年他剛開始跑電影新聞時採訪的作品之一,女主角楊惠姍於1984年以「小逃犯」和「玉卿嫂」入圍金馬獎,並以前者封后。 找到「小逃犯」是藍祖蔚最開心的事,但過程頗為曲折,最早先是在內湖一家餐廳用餐時發現老闆就是張佩成,但後來想談影片修復時,餐廳收了,他四處打聽,跑了好幾處都無果。 就在藍祖蔚拜訪張華坤談「少年吔,安啦!」時,輾轉連絡上張佩成遺孀。他透露,張導演晚年對於電影極為灰心,臨終前交代妻子全部燒掉,幸而張太太留下了重要的歷史紀錄,並且完全授權,明年會上映。 去年,「桂花巷」台語版重新上映,這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當年陳坤厚和吳念真以台語寫劇本、演員拍片時也講台語,只是在當時國語政策下無奈採用國語版,只公開上映過一、兩場台語版本。明年還有台語版的「油麻菜籽」、「稻草人」。 此外,楊德昌的「恐怖份子」在中影修復了,後來轉過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好了,「獨立時代」兩年前修好,近期已和遺孀彭鎧立談妥合約;「麻將」會在明年初完成,預計明年七月大展會讓這些影片重見天日。 侯孝賢的「海上花」、「戲夢人生」與「悲情城市」預計在明、後年會分別重映。 但修復不易,這是一項純手工業,一部電影是12000呎的底片,要人工一格一格修,先整飭、清洗,才進行到修復的層次,還要調光、再修補聲音,每年大約修復8部到10部,相比於片庫裡18000部,還需要加大能量。 台語片基本上能修的都修了,有些是拷貝本身就是殘片,一樣能修多少就修多少,最頭痛的是「石頭片」,即膠卷已經酸毀融成石塊一般,其中包括50年代台語片「愛情十字路」,只修復了前面可展開的10分鐘,其他都已經成石頭了。 串流時代的電影 曾經的電影可能變成石頭,而如今的串流時代,也在影響著電影產業嗎? 藍祖蔚回答這個問題,從1895年12月28日電影史的第一天說起,盧米埃兄弟被稱為「電影之父」,而不是也在同一年發明電影的愛迪生,他們都知道電影的原理,可是盧米埃的電影是投射在螢幕上公開放映,愛迪生發明的是單筒,只給一個人看,那是比手機觀影形式早走了100年。 「投射到大螢幕時,美麗在上面、醜陋在上面、恐怖在上面,所有感官會透過電影而放大功能。所以電影一直需要大影廳。」藍祖蔚舉例,「獨行俠」不到有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的戲院去看,震撼力會減弱很多。 所以國家影視聽中心有一個Dolby ATMOS的影廳系統,就是要讓創作者精雕細琢的用心不會被虧待,這樣就能彌補楊德昌早年最感傷的事,那時他跟杜篤之所有的聲音設計,在台灣戲院根本聽不見。 藍祖蔚還與公共電視合作學生影展,讓學生作品也能在國家規格的影廳放映,「他人生的第一部作品是在這裡,也許20年後他成為國際大導演了,我希望他帶著作品回到這裡來。」 繼續記憶的工程 藍祖蔚一直慶幸自己在對的節氣上,能見到初時非常質樸的影人們,一路陪伴走過電影史,「冥冥之中,電影跟機緣召喚,前面都是無心插柳,柳能夠成蔭,是熱情吧,我真的很享受看電影。」 未來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還有那麼多影片流落在外,還有那麼多影片等待修復,藍祖蔚說:「這些失去的就是記憶的斷裂,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是記憶的工程,我們還要四處尋找。」 當年對電影深深著迷的男孩,如今挾帶著40多年的累積,在對的位置上,試著把電影能帶來的共鳴和感動,放大給更多人群,讓更多人看到電影裡的「新天堂樂園」。 新聞來源:優人物 https://500times.udn.com/wtimes/story/12670/658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