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報導MEDIA NEWS
-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請服用解悶良藥!影視聽中心六月主題節目「只要一個MOVE:歌舞電影選」,保證開播就想原地起舞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現實壓力不斷襲來的當下,我們隨時需要一部讓人開心又不空虛的電影,美好華麗的歌舞片當然是最佳選項!國家影視聽中心六月主題節目「只要一個MOVE:歌舞電影選」,選出美國、法國、日本、印度與比利時等國,跨越1950年代至2000年代的六部作品,獨特的節奏、色彩與情感能量,徹底鬆動緊繃的身體與心靈,保證邊看就想原地起舞、散場踏著雀躍步伐離開影廳! 「只要一個MOVE:歌舞電影選」呈現歌舞片如何隨時代與文化演變,以不同風格與類型展開對話:歌舞片黃金年代的代表作《龍鳳香車》(1953),且看過氣歌舞明星東尼回到百老匯,如何再創事業高峰!戲中戲的故事結構串起男主角在幕前、幕後的性格樣貌,道具和演員群的演出配合調度巧妙,令人目不暇給。影史經典讓麥可傑克森的MV〈Smooth Criminal〉也致敬此片! ➤歌舞片黃金年代的代表作《龍鳳香車》(1953)讓許多影視作品致敬。(Courtesy of Warner Bros Pictures) 說到歌舞片,哪能錯過浪漫愛情故事?希望能前往巴黎追夢,更期待邂逅真愛!《柳媚花嬌》(1967)以柔美配色呼應人物心境,來自法國小鎮的雙胞胎姊妹,最終能和自己的心動對象有情人終成眷屬嗎?音樂與舞蹈推動鏡頭一起翩然起舞,一貫浪漫的賈克德米所拍的這部法國音樂喜劇,當年力邀《萬花嬉春》的男主角金凱利跨刀,促成法、美兩國的歌舞巨星夢幻連動,更有強大戶外實景大場面拍攝!改編自印度經典小說的《寶萊塢生死戀》(2002)以寶萊塢華麗美學呈現戀人從相愛到分別的淒美命運,史詩般的磅礡氣勢、隨著劇情時而感傷時而歡喜的情緒,感動無數觀眾,是台灣影迷瘋狂愛上印度歌舞電影的原點。 ➤法國音樂喜劇《柳媚花嬌》(1967)以柔美配色呼應人物心境。(© 1966 ciné-tamaris)➤《寶萊塢生死戀》(2002)展現寶萊塢華麗美學,營造史詩般磅礡氣勢。(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故事圍繞錯綜複雜三角戀的《酒店》,橫掃197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男配角、攝影、配樂、音效、剪接、藝術指導等多項大獎,更讓導演鮑伯佛西打敗《教父》的法蘭西斯柯波拉,風光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歌舞元素隨著女主角在歌廳駐唱的角色設定,緊密地成為不可取代的敘事風格。同時多元性向、納粹軍權等敘事議題交織成為背景旋律,在上映50多年後的今天觀看依然耳目一新。比利時電影大師香妲艾克曼在《黃金八〇》(1986)裡一改過往風格,打造出一部色彩繽紛的音樂喜劇。她將購物中心變成談情說愛、跳舞唱歌的舞台,上演一段段交錯的愛情故事。看似輕快明亮,其實暗藏導演對於女性困境的敏銳觀察。片中優雅動人的歌曲由法國配樂傳奇米榭李葛蘭操刀,為這些錯綜複雜的愛情,添注令人難忘的色彩。 ➤《酒店》橫掃197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女主角、攝影、配樂、音效等多項大獎。(Courtesy of Park Circus/Walt Disney Studios)➤比利時電影大師香妲艾克曼透過音樂喜劇《黃金八〇》(1986)包裝批判意識。(©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最後,如果你好奇歌舞片風格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絕對不能錯過日本鬼才導演三池崇史腦洞大開,拍出這部宛如惡搞版《真善美》的《搞鬼小築》(2001)!在鄉間經營旅館小築一家人,莫名遇到客人連離奇死亡,驚悚事件搭上荒謬音樂,看著人物突然高歌起舞,不知道該害怕還是要先大笑的心情轉折實在讓人欲罷不能!「只要一個MOVE:歌舞電影選」的六部作品以色彩與旋律交織出動人風景,取悅感官也為情緒打開一個出口,我們不再是呆坐幕前的觀眾,而是能與片中人物一同呼吸、共振。只要一個Move——即使世界崩壞,我們依然能輕盈地滑步向前。 ➤腦洞大開的《搞鬼小築》(2001)宛如一部惡搞版《真善美》。(© 2001 The Happiness of the Katakuris Production Committee) 只要一個MOVE:歌舞電影選放映時間:2025.06.14-06.26購票網址:https://tfaitw.pse.is/7luken -
查看更多公開「台灣新電影」時期影人幕後訪談!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國家影視聽中心「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上架千部珍貴影像史料
為響應2025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在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台推出多項全新內容。包含1970年至1973年間近兩千多筆的台影新聞片,以及「台灣新電影」40週年所精心錄製的口述訪談影片,收錄柯一正、廖慶松、曾壯祥、楊惠姍、舒琪等多位影人的從業回顧!透過數位典藏、影像記錄與資料開放,展現博物館扮演文化記憶保存與公共知識推動的角色,藉以實踐文化永續保存與大眾近用的核心價值。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將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定調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探討博物館如何在社會、科技和環境劇變的現今發揮作用並作出貢獻。為回應主題精神,「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台今年持續擴充兩千多筆台製廠新聞片,例如:1970年曾舉辦九年國教的實施成果,回望國民中學教育曾被視為「新型教育」的時期;1971年「可口可樂」新廠落成,全自動化生產線反映台灣工業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以及1972年中颱莉泰侵台的風災紀實等。藉由影像資料開放、支持全民重製再創作的推廣計畫,也讓台灣1970年代初期的重要時事與社會風貌再次連結當代記憶。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台擴充兩千多筆台製廠新聞片,例如:1970年曾舉辦九年國教的實施成果。(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1971年「可口可樂」新廠落成,全自動化生產線反映台灣工業走向現代化的歷程。(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1972年中颱莉泰侵台的風災紀實。(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另外此次上線的系列影音亮點還有「台灣新電影」40週年時,特別邀請柯一正、廖慶松、曾壯祥、楊惠姍、舒琪等多位影人精心錄製的珍貴口述訪談影片!這些影片收錄了他們回顧在導演、演員、製作等不同幕前幕後的角色,參與台灣新電影創作的獨特歷程。金馬剪輯師廖慶松透露,當時剪接《悲情城市》就遇到「劇本寫兩百多場戲,但侯導卻只拍一百多場」的生涯大考驗;楊惠姍深情回憶出演《玉卿嫂》,被張毅導演細膩導戲功力啟發的過往;柯一正導演更談及當初簽署改變台灣電影史的「台灣電影宣言」時,內心真正的想法究竟為何?每一位受訪者現身分享個人經歷,無論是當時的創作挑戰,或是電影背後的故事,都真切展現出那個時代影人對電影的熱情與堅持。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台上線「台灣新電影」40週年口述訪談影片!圖為廖慶松。(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楊惠姍在口述訪談影片回憶和張毅導演合作《玉卿嫂》的工作點滴。(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柯一正導演談及簽署「臺灣電影宣言」時的想法。(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已成為影視聽資產保存與展示的核心平台,典藏全民共同記憶。標誌以Open Museum的”OM”縮寫字樣為主體,融合膠卷圓盤、紙材摺頁的幾何圖像概念,象徵涵蓋影視聽資產與紙質數位典藏,並展現數位博物館的開放性與多樣性。透過數位博物館平台,與我們一同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回顧台灣新電影的輝煌時刻,也深入了解影視聽史的發展脈絡。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為影視聽資產保存與展示的核心平台。(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https://tfai.openmuseum.tw/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網:https://www.tfai.org.tw/zh/ -
查看更多李安最具自傳色彩的系列作!國家影視聽中心特別放映「父親三部曲」,金馬影帝郎雄精湛演技再現大銀幕
國際名導李安今年2月獲美國導演工會(DGA Awards)頒發終身成就獎,出身台南的他在國際舞台登高一呼:「我生長在台灣,如今站上這個舞台,就像是實現了美國夢!」感動無數人。為慶賀李安導演獲獎喜訊,國家影視聽中心將在五月放映李安導演早期的代表作《推手》(1991)、《囍宴》(1993)和《飲食男女》(1994),大銀幕限定回顧李安導演的創作初心! 《推手》是李安第一部電影長片,他認為中國武術和人生哲學有關,與西方用衝突解決問題很不一樣。因此發展出練太極拳的老頭子,被接到美國和兒子與媳婦同住的劇本,在短短24天完成拍攝。《推手》在第28屆金馬獎入圍九項大獎,最終拿下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及評審團特別獎,當年上映票房因此開出紅盤!《囍宴》則是為應付父母的催婚的同志意圖假結婚拿綠卡,卻要面對更多的謊言與真實。《囍宴》讓李安全家總動員,自己出鏡客串,妻子、兒子也在鬧洞房的一場戲軋上一角。李安更坦承,《囍宴》揉雜了許多個人經驗,父母遠赴美國參與結婚公證、婚禮上的鬧酒戲碼,「幾乎是我的自述。」該片於柏林影展首映,不但讓李安的才華躍上世界舞台,更為台灣拿下第一座柏林金熊獎以及首次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郎雄(圖左)因《推手》拿下第2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囍宴》涉及同志題材,反應亞州父母催婚的親子議題。(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囍宴》讓李安全家總動員,自己出鏡客串,妻子、兒子也軋上一角。(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父親三部曲」發展到《飲食男女》,則從父子關係的刻畫移轉到父女關係。郎雄飾演圓山大飯店的大廚老朱,每週末等楊貴媚、吳倩蓮和王渝文飾演的三姊妹回家吃飯。飯桌上的你一言我一語,有親人之間無法溝通的尷尬和失望,李安將飯桌作為「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的隱喻,充滿文化底蘊、又兼具通俗性的劇情,讓《飲食男女》接續《囍宴》,在西方電影世界中持續發酵熱議,前後獲得美國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飲食男女》親情刻畫移轉到父女關係。(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李安曾這樣自剖:「『父親三部曲』都講老爸,有些對白就是他說過的話,許多都是我家的事。」電影濃厚的自傳色彩在影壇有一說,即是看了「父親三部曲」也就讀懂了李安這個人,以及他的創作核心。李安將父親不善表達情感、充滿威嚴的典型亞洲父親形象轉化成為創作養分,讓《推手》的太極拳總教頭朱老、《囍宴》的高爸爸、《飲食男女》的飯店大廚老朱描繪地生動又深入人心,郎雄的演出更為這三種不同性格、不同職業的父親增添情感共鳴。 ➤《飲食男女》中郎雄(圖右)飾演圓山大飯店的大廚老朱。(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郎雄也是《臥虎藏龍》中保管青冥劍的貝勒爺,與《雙瞳》裡鑽研道教學術的盛教授,金馬影帝等級的細膩演技,讓他無論出演主角或配角都難以忽視。合作了四部片,李安如此描述他心中的郎雄:不論哪個族群,亞洲人、西方人看到郎叔的臉,都覺得他像中國父親。三部電影裡關於中西文化碰撞、家族世代對話的共同主題歷久彌新,國家影視聽中心除了選在五月接連放映《推手》、《囍宴》和《飲食男女》,李安導演就讀紐約大學期間完成的短片、同時是第6屆金穗獎最佳劇情片《蔭涼湖畔》(1982)也典藏在影視聽中心三樓時間圖書館,歡迎李安導演的影迷們加入會員入館觀賞。 TFAI 選映|李安父親三部曲放映時間:05.01-06.01購票網址:https://tfaitw.pse.is/7gbnxc -
查看更多《悲情城市》當年是禁片!「偷渡」出境的歷程深深影響幕前幕後電影人懷抱信念創作,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第五屆傑出影視聽工作者聯合頒獎典禮」,為所有的「幕後藏鏡人」獻上最熱烈掌聲
國家影視聽中心於2021年起發起「傑出影視聽工作者聯合頒獎典禮」,今(28日)以 ”Shout out to” 作為今年主題舉辦第五屆,致敬來自電影、電視及廣播三個專業領域的工作者,並在一年一度的盛會中「翻轉舞台」,讓社會大眾看見那些默默耕耘的幕後藏鏡人,以掌聲感謝他們的貢獻,也讓有志投入影視聽產業的年輕世代找到學習與仿效的典範。 影視聽中心今年同樣力邀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中華民國電影攝影協會、楊士琪紀念獎委員會、台灣影評人協會、台北市電影戲劇業職業工會、中華電影製片協會、中華民國廣播商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剪輯協會、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中華編劇學會,及中華民國電影創作協會共襄盛舉「傑出影視聽工作者聯合頒獎典禮」,他們的專業貢獻豐富影視聽史研究,也為人們保留共同的文化記憶。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褚明仁董事長表示:「這些影視聽工作者長期都在幕後努力,平常也很低調,不習慣走星光大道。每年一次的共頒真的是希望邀請自家人來同樂!大家平常投入自己所熱愛的工作、現在一起見證彼此的付出。」 ➤第五屆「傑出影視聽工作者聯合頒獎典禮」得獎者們。後排左起:林文淇、黃孝儀、廖克發、杜政哲、鍾劼璋、陳博文、蔡曉松、謝佳錦、洪健倫、楊皓鈞;前排左起:蘇明傳、王淑芳、林治文、鍾佳瑩(阿雅)、彭紫惠、王品文、張宗榮與其家屬。(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首先由影視聽中心褚明仁董事長頒發「年度影視聽遺產保存貢獻獎」,頒給投入影視聽產業近七十年的張宗榮先生。少年時期就在九份昇平戲院擔任電影辯士的他,以精湛口才為彼時的觀眾帶來即場解說。之後更投身台語廣播、電視戲劇製作,更在閩南語連續劇《俠士行》以「錢來也」的角色紅遍大街小巷!去年,張宗榮先生將多年來製作的廣播電視節目專業母帶、劇本等創作文物捐贈給影視聽中心,為影視聽文化發展留下重要見證,也為人生留下精彩故事。 ➤影視聽中心褚明仁董事長(圖左)頒發「年度影視聽遺產保存貢獻獎」給投入影視聽產業近七十餘年的張宗榮先生(圖中)。(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引言人褚明仁董事長興奮表示張宗榮張大俠是他從小的偶像!今天能頒獎給張大俠特別榮幸,褚董事長現場更即興表演華視製播的閩南語古裝連續劇,《燕雙飛》的開場古文,鏗鏘有力的回味彼時經典大戲,引爆現場一陣熱烈掌聲! ➤影視聽中心褚明仁董事長現場更即興表演閩南語古裝連續劇《燕雙飛》的開場古文。(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傑出編劇工作者」由台灣資深編劇杜政哲拿下。代表作有《流氓教授》、《光陰的故事》、《16個夏天》、《華燈初上》等劇,是金鐘獎常客、也曾以《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入圍金馬最佳改編劇本獎,2024年的編劇作品《有生之年》更成為當年度現象級台劇!杜政哲上台致詞表示:「這個獎是編劇同業推舉出來的,我覺得意義特別重大。我很早就寫劇本了,從三台剛開始、還沒有民視的時候。但我自己很喜歡工作啦,我應該不會退休,到死之前都不會退休!」他更直言,近幾年最有成就感的一件是就是成立了編劇公司,讓編劇也可以享有勞健保、年休和員工旅遊,「我不知道這件事在台灣可以發揮多大的作用,但在我還有能力的時候,我都希望把我可以幫助到的,盡量傳承下去。」 ➤「傑出編劇工作者」由台灣資深編劇杜政哲(圖右)拿下,影視聽中心董事蔡國榮(圖左)頒獎。(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最佳新導演」則是以首部長片《春行》獲得各界好評的雙導演組合彭紫惠、王品文獲得。兩人用超16毫米底片拍攝,讓一對中年夫妻訴說生命無常的無奈和遺憾,唯美細緻的鏡頭語言在國際間贏得關注,世界影人再次肯定台灣潛力無限的創作能量。王品文感性發表感言:「在拍攝電影以前,我們想問的是:電影是什麼?現在我認為電影是一種持續的行動。」同時表示希望這個獎能在今天獻給在創作道路上,依然在掙扎前行的創作者們。 ➤「最佳新導演」則是《春行》的雙導演組合彭紫惠(圖右)、王品文(圖左)獲得,楊雅喆導演(圖中)頒獎。(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此外備受關注的「楊士琪紀念獎」由馬來西亞出生的台灣導演廖克發獲得!過去紀錄片作品關注東南亞華人歷史,以深刻紮實的田野調查功力為真相敘事,2024年推出的新作《由島至島》以290分鐘的篇幅震撼觀影者,氣勢磅礡的拿下第6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等肯定,不僅補上當代歷史課本缺失的篇章,獨特的影像論述更充分發揮楊士琪精神。頒獎人為楊士琪紀念獎委員會代表、金馬剪輯大師廖慶松,身為當年《兒子的大玩偶》的剪接師並經歷「削蘋果事件」,他感性表示:「楊士琪記者做了一件當年沒有記者敢做的事。」同時進一步說明,廖克發導演以馬來西亞僑生的身份,透過影像鑽研父執輩的歷史真相,「我們認為他的創作能代表楊士琪紀念獎的精神,面對逆境、堅持理想、開創新局。」 ➤「楊士琪紀念獎」頒獎人金馬剪輯大師廖慶松(圖右)引言表示:廖克發(圖左)的創作能代表楊士琪紀念獎的精神。(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廖克發導演表示:「我之前還是廖慶松的學生的時候,他分享《悲情城市》去威尼斯參展,那片子是偷渡出去的。」廖克發說,彼時的電影工作者如果要把片子帶出國,不是帶硬碟或隨身碟,而是好幾本電影膠卷的拷貝片,「一部片子的重量不是一個導演揹得起的,其實要好幾個人分擔揹著片子出去。」廖克發接著說,這些電影工作者背負著攜帶「禁片」的風險、依從心中的信念行動。「這些小小個人的抵抗、執著,是一直以來我很喜歡的一件事,有些時候這些人不會站到檯面上。」拍攝紀錄片讓廖克發接觸曾經在見證歷史現場、形形色色的人們,「能夠和這些人見面、承擔他們某種記憶的重量,我覺得是讓我的生命更豐富的過程,他們也提醒著我,不要那麼容易對世界妥協。」 ➤「楊士琪紀念獎」由馬來西亞出生的台灣導演廖克發獲得。(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隨著第五屆「傑出影視聽工作者聯合頒獎典禮」圓滿落幕,三月底的最後一個週末同樣迎來國家影視聽中心47週年慶系列活動「小城映相館」!3月29日週六晚間將在戶外廣場免費舉辦《小城故事》數位修復版世界首映場,當天更推出浪漫市集、占卜巷、老歌咖啡等互動體驗,期待和觀眾影迷一起重返1980年代!更多最新資訊可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FilmAndAudiovisualInstitu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