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訊息EXHIBITION AND EVENT INFORMATION
-
-
請服用解悶良藥!影視聽中心六月主題節目「只要一個MOVE:歌舞電影選」,保證開播就想原地起舞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現實壓力不斷襲來的當下,我們隨時需要一部讓人開心又不空虛的電影,美好華麗的歌舞片當然是最佳選項!國家影視聽中心六月主題節目「只要一個MOVE:歌舞電影選」,選出美國、法國、日本、印度與比利時等國,跨越1950年代至2000年代的六部作品,獨特的節奏、色彩與情感能量,徹底鬆動緊繃的身體與心靈,保證邊看就想原地起舞、散場踏著雀躍步伐離開影廳! 「只要一個MOVE:歌舞電影選」呈現歌舞片如何隨時代與文化演變,以不同風格與類型展開對話:歌舞片黃金年代的代表作《龍鳳香車》(1953),且看過氣歌舞明星東尼回到百老匯,如何再創事業高峰!戲中戲的故事結構串起男主角在幕前、幕後的性格樣貌,道具和演員群的演出配合調度巧妙,令人目不暇給。影史經典讓麥可傑克森的MV〈Smooth Criminal〉也致敬此片! ➤歌舞片黃金年代的代表作《龍鳳香車》(1953)讓許多影視作品致敬。(Courtesy of Warner Bros Pictures) 說到歌舞片,哪能錯過浪漫愛情故事?希望能前往巴黎追夢,更期待邂逅真愛!《柳媚花嬌》(1967)以柔美配色呼應人物心境,來自法國小鎮的雙胞胎姊妹,最終能和自己的心動對象有情人終成眷屬嗎?音樂與舞蹈推動鏡頭一起翩然起舞,一貫浪漫的賈克德米所拍的這部法國音樂喜劇,當年力邀《萬花嬉春》的男主角金凱利跨刀,促成法、美兩國的歌舞巨星夢幻連動,更有強大戶外實景大場面拍攝!改編自印度經典小說的《寶萊塢生死戀》(2002)以寶萊塢華麗美學呈現戀人從相愛到分別的淒美命運,史詩般的磅礡氣勢、隨著劇情時而感傷時而歡喜的情緒,感動無數觀眾,是台灣影迷瘋狂愛上印度歌舞電影的原點。 ➤法國音樂喜劇《柳媚花嬌》(1967)以柔美配色呼應人物心境。(© 1966 ciné-tamaris)➤《寶萊塢生死戀》(2002)展現寶萊塢華麗美學,營造史詩般磅礡氣勢。(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故事圍繞錯綜複雜三角戀的《酒店》,橫掃197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男配角、攝影、配樂、音效、剪接、藝術指導等多項大獎,更讓導演鮑伯佛西打敗《教父》的法蘭西斯柯波拉,風光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歌舞元素隨著女主角在歌廳駐唱的角色設定,緊密地成為不可取代的敘事風格。同時多元性向、納粹軍權等敘事議題交織成為背景旋律,在上映50多年後的今天觀看依然耳目一新。比利時電影大師香妲艾克曼在《黃金八〇》(1986)裡一改過往風格,打造出一部色彩繽紛的音樂喜劇。她將購物中心變成談情說愛、跳舞唱歌的舞台,上演一段段交錯的愛情故事。看似輕快明亮,其實暗藏導演對於女性困境的敏銳觀察。片中優雅動人的歌曲由法國配樂傳奇米榭李葛蘭操刀,為這些錯綜複雜的愛情,添注令人難忘的色彩。 ➤《酒店》橫掃197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女主角、攝影、配樂、音效等多項大獎。(Courtesy of Park Circus/Walt Disney Studios)➤比利時電影大師香妲艾克曼透過音樂喜劇《黃金八〇》(1986)包裝批判意識。(© Fondation Chantal Akerman) 最後,如果你好奇歌舞片風格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絕對不能錯過日本鬼才導演三池崇史腦洞大開,拍出這部宛如惡搞版《真善美》的《搞鬼小築》(2001)!在鄉間經營旅館小築一家人,莫名遇到客人連離奇死亡,驚悚事件搭上荒謬音樂,看著人物突然高歌起舞,不知道該害怕還是要先大笑的心情轉折實在讓人欲罷不能!「只要一個MOVE:歌舞電影選」的六部作品以色彩與旋律交織出動人風景,取悅感官也為情緒打開一個出口,我們不再是呆坐幕前的觀眾,而是能與片中人物一同呼吸、共振。只要一個Move——即使世界崩壞,我們依然能輕盈地滑步向前。 ➤腦洞大開的《搞鬼小築》(2001)宛如一部惡搞版《真善美》。(© 2001 The Happiness of the Katakuris Production Committee) 只要一個MOVE:歌舞電影選放映時間:2025.06.14-06.26購票網址:https://tfaitw.pse.is/7luken -
公開「台灣新電影」時期影人幕後訪談!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國家影視聽中心「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上架千部珍貴影像史料
為響應2025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在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台推出多項全新內容。包含1970年至1973年間近兩千多筆的台影新聞片,以及「台灣新電影」40週年所精心錄製的口述訪談影片,收錄柯一正、廖慶松、曾壯祥、楊惠姍、舒琪等多位影人的從業回顧!透過數位典藏、影像記錄與資料開放,展現博物館扮演文化記憶保存與公共知識推動的角色,藉以實踐文化永續保存與大眾近用的核心價值。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將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定調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探討博物館如何在社會、科技和環境劇變的現今發揮作用並作出貢獻。為回應主題精神,「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台今年持續擴充兩千多筆台製廠新聞片,例如:1970年曾舉辦九年國教的實施成果,回望國民中學教育曾被視為「新型教育」的時期;1971年「可口可樂」新廠落成,全自動化生產線反映台灣工業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以及1972年中颱莉泰侵台的風災紀實等。藉由影像資料開放、支持全民重製再創作的推廣計畫,也讓台灣1970年代初期的重要時事與社會風貌再次連結當代記憶。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台擴充兩千多筆台製廠新聞片,例如:1970年曾舉辦九年國教的實施成果。(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1971年「可口可樂」新廠落成,全自動化生產線反映台灣工業走向現代化的歷程。(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1972年中颱莉泰侵台的風災紀實。(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另外此次上線的系列影音亮點還有「台灣新電影」40週年時,特別邀請柯一正、廖慶松、曾壯祥、楊惠姍、舒琪等多位影人精心錄製的珍貴口述訪談影片!這些影片收錄了他們回顧在導演、演員、製作等不同幕前幕後的角色,參與台灣新電影創作的獨特歷程。金馬剪輯師廖慶松透露,當時剪接《悲情城市》就遇到「劇本寫兩百多場戲,但侯導卻只拍一百多場」的生涯大考驗;楊惠姍深情回憶出演《玉卿嫂》,被張毅導演細膩導戲功力啟發的過往;柯一正導演更談及當初簽署改變台灣電影史的「台灣電影宣言」時,內心真正的想法究竟為何?每一位受訪者現身分享個人經歷,無論是當時的創作挑戰,或是電影背後的故事,都真切展現出那個時代影人對電影的熱情與堅持。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平台上線「台灣新電影」40週年口述訪談影片!圖為廖慶松。(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楊惠姍在口述訪談影片回憶和張毅導演合作《玉卿嫂》的工作點滴。(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柯一正導演談及簽署「臺灣電影宣言」時的想法。(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已成為影視聽資產保存與展示的核心平台,典藏全民共同記憶。標誌以Open Museum的”OM”縮寫字樣為主體,融合膠卷圓盤、紙材摺頁的幾何圖像概念,象徵涵蓋影視聽資產與紙質數位典藏,並展現數位博物館的開放性與多樣性。透過數位博物館平台,與我們一同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回顧台灣新電影的輝煌時刻,也深入了解影視聽史的發展脈絡。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為影視聽資產保存與展示的核心平台。(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https://tfai.openmuseum.tw/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網:https://www.tfai.org.tw/zh/ -
聲明啟事:本中心發行《放映週報》遭有心人士惡意盜用,特此嚴正聲明
《放映週報》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發行,自 2023 年 5 月遷址至新站。 近期,發現有心人士以「.org」、「.com.tw」,等近似網址,惡意盜用《放映週報》圖文內容,獲取不法所得。 本中心特此聲明,《放映週報》之正確站址為:https://funscreen.tfai.org.tw,敬請讀者認明,誤於搜尋引擎或它處誤擊偽站、其他網址刊載之任何內容,皆與本中心無涉。 本中心現正積極透過相關途徑,維護讀者與網站內圖文作者之權益,亦請有心人士停止盜用內容。 -
國家影視聽中心前進FIAF年會,尋找1960年代之前臺灣原住民影像
2025 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Archives, FIAF)年會於 4 月 27 日至 5 月 2 日於加拿大蒙特婁的電影資料館盛大舉辦!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由杜麗琴執行長及研究策展處林木材處長前往參與,和世界各大會員國交流。 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成立於1938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指導的國際性機構,主要處理各國對電影文化資產所面臨的問題,例如蒐藏、保存、編目電影文化遺產,並希望能透過策展放映等活動近用。今年年度會議以研討會、21世紀論壇、技術委員會工作坊、會員國大會、展覽及放映等形式開展,今年主題聚焦於「電影檔案如何催生電影作品」(Film Archives Beget Films),強調電影檔案是如何啟發並促進產生新的電影創作,進而發展出更多電影形式,包括早期電影、科學及家庭電影、軍事宣傳片及酷兒同志電影等;電影研究學者、藝術家及檔案管理專家亦有更多的互動交流,產生出新的電影保存措施與作法。 在5月2日的全球會議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向FIFA全球會員國提案,希望找尋並回歸各國所收藏或記錄關於1960年代之前臺灣原住民相關動態影像或各類檔案文件,執行長杜麗琴表示:「影視聽中心致力於去殖民化及轉型正義議題,並收藏保存相關影像檔案,台灣原住民族群長期以來被忽視或邊緣化,主動透過對國際倡議及徵詢,期待各國能提供未被發掘之動態影像資料,擴充國家記憶史料,將對於台灣重建一個具有包容力及代表性的歷史敘事有更實質的幫助。」台灣原住民族相關的動態影像資料之回歸,不僅是物理層面的歸還,更是倫理與歷史正義的實踐。透過影像的返還與再詮釋,將有助於台灣原住民族重建自己的歷史觀點與影像敘事,進而重申其文化主體性。 聚焦於「展示與再現」,中心研究策展處處長林木材亦於本屆FIAF研討會進行發表,,他與紀錄片組組長陳婉伶合寫研究論文〈歷史幽靈的除魅長程:政宣膠卷台影新聞片(1945-1985) 的媒介轉移、藝術轉化與開放計劃〉,敘述台影新聞片作為過去傳播意識形態的工具,經過多年數位化後,影視聽中心不僅保存這些歷史影片,亦透過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的策展與檔案創作計畫,讓其重回公共視野;未來也將透過「台影新聞片」開放資料庫,開放檔案再利用、再創作、再言說,成為可永續近用的影像資產。 此趟亦拜訪蒙特婁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除介紹影視聽中心業務重點及規劃,也針對未來的合作進行討論,包括推薦外館可多加使用由中心策展執行的臺灣電影工具箱計畫,提供加拿大當地電資館、非營利文化機構舉辦電影播映相關活動之參考,將有助於臺灣電影的國際推廣與宣傳。 影視聽中心代表臺灣做為FIAF的會員國,未來也希望能夠爭取主辦國的資格,為持續與國際發展接軌,搭建跨國合作橋梁,並預計於今年底舉辦以「典藏」為題之國際論壇,針對科技、授權再利用及博物館永續發展等角度,邀請各國電資館專業人士來台分享,為臺灣影視聽保存帶來更多能量與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