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訊息EXHIBITION AND EVENT INFORMATION
-
-
|TIDF|2022 TIDF焦點專題重磅登場 必須虛構:後國族菲律賓紀錄片的多樣真實 40年影史選粹 46部經典奇作解放電影意義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的2022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今(22)日公布焦點專題「必須虛構:後國族菲律賓紀錄片的多樣真實」片單,本單元與菲律賓策展人墨夫.艾斯皮納(Merv ESPINA)共同規劃,網羅菲律賓影史40年來的46部電影,以11個子題呈現菲律賓多樣的電影面貌,選入的作品取材歷史、文化、民俗、信仰、種族、地理等,展現超出單一國家印象的多重真實,選映導演包括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拉夫.迪亞茲(Lav DIAZ)、坎城影展短片金棕櫚獎得主雷蒙.瑞德(Raymond RED)、「菲律賓獨立電影之父」奇拉.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2020TIDF國際競賽優等獎得主米可.瑞維雷薩(Miko REVEREZA)、曾入選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的希林.施諾(Shireen SENO)、國際影展常客拉亞.馬丁(Raya MARTIN)等共32位,名作如雲,堪稱菲律賓本土之外最大規模的回顧展。此外影展更將透過線上論壇與放映,讓觀眾一窺菲律賓獨立電影的創作軌跡。 策展人林木材表示:「菲律賓與台灣的地理距離、歷史發展相近,但文化距離卻相對遙遠。面對菲律賓複雜的文化脈絡與電影發展,協同策展人拋出了『必須虛構』來概括這些生猛有力、無限創意的作品,也代表著創作者面對殘酷現實不得不的美學選擇。這個單元透過回顧視角,並陳經典與奇作,爬梳具行動性、實驗性、紀實性的優秀創作,完全解放電影的意義。」 追尋身分作為創作核心 與台灣同為經歷殖民的島嶼,菲律賓先後受到西班牙與美國統治,宗教信仰兼容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身分認同與國族記憶遂成為影像創作者的重要題材。如《邦塔頌歌》(Bontoc Eulogy, 1995)的菲籍導演自幼移民美國,為了追索對故土的記憶,他揉雜檔案影像、場景重現與半虛構敘事,重塑1904年菲律賓先人被視作展品送去參加美國博覽會的最後旅程;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獨立幻夢》(Independencia, 2009)以顛覆風格和口述傳說,描述菲人反覆面臨殖民勢力而被迫逃入山林的旅程;《摘取一朵花》(To Pick a Flower, 2021)勾勒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演變,更針砭自然資源被殖民帝國商品化的傷害。 《邦塔頌歌》(Bontoc Eulogy, 1995)、《獨立幻夢》(Independencia, 2009) 而2010年TDF焦點影人奇拉.塔西米克的大師經典《為什麼彩虹的中間是黃色》(Why is Yellow the Middle of the Rainbow?, 1994)則舉重若輕,利用彩虹隱喻菲律賓的變化,結合家庭影像、日記體、自傳敘事、檔案影像,透過家庭問答,反思個人與國家、歷史、民族的關係,闡釋第三世界電影的新意。短片《殖民繪影》(Ars Colonia, 2011)、《白色的孩子》(Anak Araw, 2012)、《菲鳥遷徙觀察日誌》(A child dies, a child plays, a woman is born, a woman dies, a bird arrives, a bird flies off, 2020)亦透過轉化的手法處理身分認同議題,深刻值得一看。 《為什麼彩虹的中間是黃色》(Why is Yellow the Middle of the Rainbow?, 1994) 紀錄片批判現實的多重光譜 馬可仕極權政府在1986年垮台,面對1980年代末期追求自由民主的浪潮席捲,創作者開始以影像作為行動,拿起攝影機批判政治與社會,揭發諸多不義。宛若台灣「綠色小組」的菲律賓行動派媒體組織「亞洲視野」(Asia Visions)拍攝的《鐵獄之外》(Beyond the Walls of Prison, 1987),訪問在馬可仕獨裁政權時遭受牢獄之災的許多政治犯,他們希望重新回到社會持續追求社會正義;菲國首部描繪男同志舞孃的紀錄片《奧利佛》(Oliver, 1983)藉由情慾流動對比壓抑的社會氛圍,反映出馬可仕統治下,身體和社會的蠢蠢欲動。 《颶風之子,第一章》(Storm Children, Book One, 2014) 此外,最為台灣觀眾熟知的名導拉夫.迪亞茲,今年影展選映他記錄2013年海燕颱風災後景況的《颶風之子,第一章》(Storm Children, Book One, 2014),以其代表性的黑白長鏡頭攝影,走過都市到鄉村,捕捉成長中的孩童群像;《摯愛的湯都》(Tondo, Beloved, 2011)細微觀察馬尼拉西北方的港口湯都,當地人口密度在全世界居次卻極端貧窮,與繁盛的國際貿易形成明顯落差,寓示菲律賓面臨的困境;《美國佬與他的後宮》(Kano: An American and His Harem, 2010)描述越戰退役美國軍人在菲律賓貧窮鄉村建立起後宮,與百位留宿女性夜夜笙歌,即使菲律賓不再是美國殖民地,但美國的文明和慾望依舊肆虐這塊土地。 《摯愛的湯都》(Tondo, Beloved, 2011) 從邊緣回看中心 幅員廣大的菲律賓素有「千島之國」稱號,境內原住民族更為數眾多,今年TIDF透過選片,凸顯菲國地理與民族的歧異性,跳脫以馬尼拉為中心的單一觀點。《世界盡頭之島》(The Island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2004)探尋菲律賓最北端的伊巴雅島文明,以及和自身文化的共通之處;《祈願真理之歌》(Basal Banar-Sacred Ritual of Truth, 2002)則記錄生長在馬尼拉的原住民導演回到家鄉巴拉望島,向耆老巫師學習自身文化,然而面對國際企業的開發進逼,族人被迫放棄樹林土地,原有的生活型態也不斷瓦解。 阿嘉妮・阿盧帕克(Adjani ARUMPAC)享譽國際的《戰爭是件溫柔事》(War Is a Tender Thing, 2013),將觀眾帶到菲律賓南方的民答那峨島,藉私密的視角凝視家族個人史與故鄉殖民移墾的歷史,更藉此呈現當地穆斯林及基督徒之間的複雜情結,以及雙方衝突的根源。雖然取景的位置處於邊緣,卻刻劃出整個菲律賓的歷史傷痕。 《戰爭是件溫柔事》(War Is a Tender Thing, 2013) 獨立創作百花齊放 1970至1980年代,德國歌德學院在菲律賓引入歐洲獨立影像創作觀念,加上電影工作者福利基金會(Mowelfund)成立的電影學院扎根教育,共同掀起實驗影像創作風潮,也催生許多電影創作社群。本屆影展除了網羅不同世代電影創作社群的代表作,更將放映獨立電影與實驗電影先鋒羅克斯李(Roxlee)未曾在台灣曝光的電影,包括早期生猛鮮活的動畫和社會喜劇,例如《影像亂入》(Inserts, 1985)、《無腦人/口水/光學遊戲》(SPIT/OPTIK, 1988)、《ABCD》(1985)等作品,運用動畫、拼貼檔案及底片影像等實驗手法,諷刺菲律賓社會議題;而《我叔叔要出嫁》(Tito's Wedding, 1993)和《飛不出去的菲律賓男孩》(Cesar Asar, 1999)則以黑色喜劇的形式嘲弄菲人對美國的依賴。 《無腦人/口水/光學遊戲》(SPIT/OPTIK, 1988)、《飛不出去的菲律賓男孩》(Cesar Asar, 1999) 除了實體放映,今年TIDF亦將舉辦線上論壇「表述真實:菲律賓紀錄片的內與外」、「個人抉擇,群起行動:菲律賓的政治紀錄片與行動派媒體」,更規劃了線上放映,精選菲律賓行動派媒體組織的紀實作品,期待能讓觀眾更完整地了解菲律賓紀錄片創作的政治歷史脈絡,並點出菲國自馬可仕時期至杜特蒂時代的社會動盪。 《菲鳥遷徙觀察日誌》(A child dies, a child plays, a woman is born, a woman dies, a bird arrives, a bird flies off, 2020)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盛大舉行,蒐羅國內外近180部精采紀錄片,期待以多元豐富的內容,拓寬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更多節目內容將陸續公布,詳情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及Instagram。 -
「影視聽名人堂」 重磅登場 客座主持蔡康永與阮鳳儀、苗華川大談《美國女孩》創作點滴 偶像劇教母柴智屏接力開講
▲ 左起蔡康永、阮鳳儀、苗華川、上海商銀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呂毓卿、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以下簡稱國家影視聽中心),上海商銀文教基金會活動主要贊助, 3月起全新推出的「影視聽名人堂」常態系列講座,邀訪電影、電視、廣播界家喻戶曉的藝人及幕後從業人員,輪番上陣分享精彩的工作經驗。首場講座於今日(3/19)國家影視聽中心的小影格登場,由蔡康永跨刀擔任第一場客座主持人,兩位來賓則是以《美國女孩》大獲觀眾好評並以該片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導演阮鳳儀、製片苗華川,及上海商銀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呂毓卿也親臨現場,許久未在台灣螢光幕上展現主持風采的蔡康永,也與兩位特別來賓從「一封給家人的情書」為題出發,暢談《美國女孩》的製作歷程,進行一場娛樂性及知性兼具的經驗分享對話。 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在開場致詞說「《美國女孩》做為影視聽名人堂首場主題,對於口述歷史又多了一份新的詮釋,用影音方式來記錄當代影視聽重要創作者,這是國家影視聽中心該做的,非常感謝上海商銀文教基金會的活動贊助、我的老友蔡康永先生的大力支持,以及之後所有的參與貴賓,為台灣的影視聽口述歷史寫下新紀錄。」 電影科班出身的蔡康永,後來進入廣播業界,並成為電視名人,投入電視圈發展又橫跨有線台到無線台,近年更推出個人執導電影作品,堪稱影視聽三棲。此次受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盛情邀請擔任首場「影視聽名人堂」的客座主持人,這也是他返台後第一場面對大眾的講座活動,他在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我一開始對於《美國女孩》的驚艷是在於這部電影感受的平靜與穩定,是平常觀影所沒有得到的感動,就因為如此難得的電影,也是願意為此次擔任客座主持人的最大原因之一。」他也為稍早過世的國寶級演員顧寶明的辭世感到不捨,更感念與他合作的種種,他也提到最近常在網路看到一些曾上過《康熙來了》的節目來賓漸漸地離去,能在最風華的時代將這些珍貴紀錄保存下來,這更顯得影視聽口述歷史的重要性。 此外《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製片苗華川也說:「對於這次與康永哥的對談充滿著期待,很感謝大家喜歡《美國女孩》,這部電影如果沒有當初的文本所堅持的氣質,是拍不出來的。」阮鳳儀進一步表示:「希望看到電影的人能夠覺察觀者自己的感受,而非導演刻意強加。這也是導戲最特意強調的。」兩人也預告正在籌備下一部電影的拍攝,雖然有些壓力,但是還是期待給觀眾最新的感受。 「影視聽名人堂」第二場講座將於於3月26日(星期六)下午2時接力登場,來賓邀請到當年紅遍亞洲的綜藝節目《連環泡》、《超級星期天》及電視偶像劇《流星花園》的王牌製作人柴智屏,公開她身為偶像劇之母的「影視製作獨門配方」。四月起還將陸續邀請眾多影視聽名人來賓分享與對話,包括極具口碑的《茶金》影集導演林君陽與女主角連俞涵、知名作家與編劇且任職過華視總經理的小野、曾以標榜「要唱自己的歌」的台灣第一個歌唱節目《金曲獎》主持人洪小喬,以及迪士尼御用聲導也曾於《霍爾的移動城堡》擔任蘇菲角色配音的王景平配音員等豪華卡司,絕對不能錯過! 民眾若想要與「影視聽名人堂」的特別嘉賓面對面,更近距離聆聽他們分享豐富精彩的影視聽故事,現在只要加入成為國家影視聽中心會員,即可線上報名參加免費講座。除此之外,國家影視聽中心為了促進經驗傳承及世代交流,每場次特別保留5個名額提供影視聽及相關傳播科系學生報名參加,相關活動內容及報名辦法詳情請見國家影視聽中心官網(http://www.tfai.org.tw)。 「影視聽名人堂」活動資訊 講座地點:國家電影及影視聽文化中心 2F小影格(新北市新莊區文藝路2號) 講座時間:週六下午2點至3點30分 報名資格:國家影視聽中心會員或影視聽、傳播科系學生 入場費用:免費自由入座(建議先網路預約,現場若有名額將開放候補) 場次資訊: 【2022/03/19 】一封給家人的情書《美國女孩》──阮鳳儀、苗華川 【2022/03/26 】「偶像劇之母」的影視製作獨門秘方──柴智屏 【2022/04/09 】時代劇的前衛愛情《茶金》 ──林君陽、連俞涵 【2022/04/23】在電視台的斜槓人生──小野 【2022/05/21】神祕金曲小姐──洪小喬 【2022/05/28】迪士尼御用配音員—王景平 更多場次資訊後續將陸續公布,敬請鎖定國家影視聽中心官方網站及FACEBOOK。 活動頁面:https://reurl.cc/veA3Vo -
|TIDF|轉化記憶 顯影時間軌跡 TIDF焦點影人 南非當代藝術巨擘 威廉.肯特里奇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今(15)日公布本屆焦點影人,為觀眾引介南非重要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其作品橫跨繪畫、電影、雕塑及劇場,獲獎無數,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根植於南非歷史記憶,以充滿想像力的手法呈現種族衝突、殖民與階級問題,持續探索各類藝術媒介及形式,更開展出關乎紀錄與影像的深刻思辨。 TIDF首度彙整肯特里奇19部電影作品,並進行深度專訪,完整回顧他30年來的創作生涯。策展人林木材表示:「肯特里奇或許並非典型紀錄片作者,然其對歷史記憶的轉化,及對媒介如何記錄時間並描繪現實,在在回應電影本質。相對於獨尊真實,他擁抱曖昧與不確定性,在抽象的語彙間鼓勵觀眾自由解讀,而他從外圍觀看中心的邊隙思考(peripheral thinking)方法,總能自現實延伸出更深層的解讀與隱喻。」 以創意轉化現實 反思南非種族隔離 礦產豐富的南非曾歷經荷、英殖民統治,種族分治燃起常年衝突。肯特里奇在1955年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彼時種族隔離制度已正式入法,父母均為人權律師的他,自小便見證地景與人性如何被制度化的暴力所蹂躪。這些童年生活經驗,無形地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但肯特里奇並非選擇直接再現或指涉特定事件,而是以令人驚艷的創意轉化現實。他曾說:「我從未試圖描繪種族隔離,但這政策蹂躪後餘下的殘忍社會,確實催生並餵養了我的畫作和電影。」 他著名的炭筆動畫「素描投影」(Drawings for Projection)系列,圍繞兩位立於價值天秤兩端的角色:資本家蘇荷(Soho Eckstein)及藝術家菲利克斯(Felix Teitlebaum),展開一段彷彿寓言般的延續故事。奔馳的炭筆線條,將資本家的咖啡濾壓壺化為直通暗黑地底的鑽地機具,死於警察暴力的抗爭者屍首則瞬間化作滋養城市的養分,隱然流露對於現實的批判。 《城市之深》(City Deep) 獨創炭筆素描動畫 記錄時間印記 自1989年的《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的城市》(Johannesburg: 2nd Greatest City after Paris)算起,至2020年的新作《城市之深》(City Deep),「素描投影」系列共有11部動畫短片,創作歷程跨時30年。不僅記錄了約翰尼斯堡地景與人文的轉變,更以獨特創作形式,為時間的流逝留下可辨痕跡。 有別於先有劇本分鏡的傳統方法,這11部動畫皆始於一張隨興炭筆素描。肯特里奇隨靈感所至,在同張白紙上修改塗抹,按下快門記下每次變化,以曠日費時的逐格累積,完成動畫作品。又因炭筆筆跡難以全然消抹的特性,在不斷描繪、抹除與重構的循環中,創作痕跡層層積累,記錄了靈感的開展與時間的軌跡,亦彰顯出電影之始,動態影像和時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肯特里奇曾提到:「是媒材為你完成思考的工作。透過炭筆素描技法創作動畫,畫與擦之間留下許多痕跡,這樣一來,時間或記憶的概念就從畫面中流露出來了。」 《放逐的菲利克斯》(Felix in Exile, 1994) 跨域玩轉影像 與梅里葉隔空對話 在肯特里奇跨領域、跨媒材的創作世界中,影像並不只是劇場或裝置的背景配角,而被視為理解世界的重要中介,亦是其靈感來源。他在《影子隊列》(Shadow Procession, 1999)中將眾生百相化作行進中的影子,似與皮影藝術致敬,也試圖反思柏拉圖的「洞穴論」,展現對光影之於現實的認識。《月球之旅》(Journey to the Moon, 2003)更明顯表露他對電影的參照,結合動畫與實拍造出宇宙天際,和喬治.梅里葉的魔幻經典《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2)隔空對話。 《月球之旅》(Journey to the Moon, 2003) 其標幟性的翻書系列(Flipbook)則採最原始的動態影像創作手法,在字典百科等大部頭書上作畫,翻轉書頁將之化為動畫。影展將選映《十四行詩》(Sonnets, 2012)與《女先知》(Sibyl, 2020)等5部短片作品,彰顯藝術家以圖像詮釋世界的巧思。而《埃及筆記本》(Carnets d'Egypte, 2010-2013)源於肯特里奇與法國羅浮宮的合作計畫,分為開場號角、努比亞風景、考古、抄寫員、碎片、伊希斯悲劇、瘟疫七個短章。他親自現身鏡頭前演繹各項命題,大展劇場長才,看似傳承西方藝術界描繪古埃及的傳統,卻也趣味轉譯了為人熟知的視覺符號。 《女先知》(Sibyl, 2020) 為讓觀眾更理解他創作的根源,並為他筆下流動多變的輪廓線條提供另一種創作形式的現實參照,TIDF特別選映了關注南非非法礦工的《我們是Zama Zama》(We Are Zama Zama, 2021)。該片導演羅薩琳德.莫里斯(Rosalind MORRIS)為人類學家,於南非金礦區投注近二十年田調,更是肯特里奇長年好友及合作夥伴,已共同出版三部著作。影片完整呈現南非礦業生態,與人們冒著高風險以此維生的掙扎,更展現黑暗地底下,追夢者為未來賭一把的閃亮微光。片中深入地底工作的礦工,與負責磨石、淘金等周邊零工的當地婦女,皆出現於肯特里奇〈素描投影〉系列作品。 《我們是Zama Zama》(We Are Zama Zama, 2021)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盛大舉行,蒐羅國內外近180部精采紀錄片,期待以多元豐富的內容,拓寬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更多節目內容將陸續公佈,詳情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及Instagram。 -
|TIDF|柏林、日舞影展大獎強片匯聚 TIDF搜羅國際焦點之作 直探當代真實風景
精選國際影展焦點,TIDF「當代風景」單元匯集紀錄片大師最新力作,洞悉騷動世界真實風景。入選強片林立,包含以獨特手法觀照戰爭與暴行的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惡之三聯畫》(Irradiated, 2020)、特別提及《最初的54年:軍事佔領手冊》(The First 54 Years – An Abbreviated Manual for Military Occupation, 2021);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夢醒哈瓦那》(Epicentro, 2020)、特別獎《光,無所不在》(All Light, Everywhere, 2021)反思影像與真實之間的關係;《給緬甸的信》(Letter to San Zaw Htway, 2021)、《第二次遣返》(The 2nd Repatriation, 2022)與前作《遣返》(Repatriation, 2003)則是直探亞洲關鍵議題的大導名作。策展人林木材表示:今年選入的作品皆反映當代議題,「邊界」是其核心命題,如人性的邊界、地理的邊界、紀錄片形式的邊界,這些紀錄片透過對歷史的爬梳與探勘,帶給觀眾更深入的認識與理解。 紀錄片大師獲獎力作 直視人類殘酷之惡 屢獲國際影展大獎,長年關注赤柬暴行的柬埔寨裔法籍名導潘禮德 (Rithy PANH),以《惡之三聯畫》審視人類史上多個殘酷浩劫現場。取越戰、廣島原爆與納粹屠殺等檔案影像為材,多頻穿插產生時空交疊,帶領觀眾步步貼近倖存者的傷痛記憶,直視文明毀壞痕跡。更因其直擊人心的強大力量,奪得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 作品多次入選TIDF的以色列紀錄片大師艾維.莫葛洛比 (Avi MOGRABI),善於以獨特手法呈現以巴衝突難解議題,新作《最初的54年:軍事佔領手冊》維持一貫核心,聚焦以色列於巴勒斯坦長達54年的軍事佔領。導演直接現身鏡頭前,詳盡解釋殖民主義運作邏輯,並採訪多位曾犯暴行的前線士兵,深掘埋藏在國族仇恨中的惡。 日舞影展大獎雙強片 探索影像與真實的距離 2016TIDF的焦點導演雨貝.梭裴 (Hubert SAUPER),完成鉅作「非洲三部曲」後,來到美洲,以《夢醒哈瓦那》揭開美國與古巴的百年情仇。當年美國侵入同時迎來電影發明,梭裴以此為引,撿拾居民的日常對話,探索迴響在生活中的帝國主義與殖民餘毒,並加入卓别林孫女帶領當地孩童認識電影的靈動現場,構築出鮮活迷人的古巴印象,獲頒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 擅長以獨特形式反思紀實邊界,席歐.安東尼 (Theo ANTHONY)的《光,無所不在》,再次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注視居住地巴爾的摩。在警方穿戴鏡頭、監看科技深入日常的城市裡,導演回望歷史,爬梳攝影機作為武器和正義的複雜糾葛,對奉行眼見為憑的社會,拋出一連串深刻提問。 聚焦亞洲關鍵議題 照看緬甸、南北韓傷痕 片單亦不乏聚焦亞洲關鍵議題的大導之作,佩特.洛姆 (Petr LOM)與金東元(KIM Dongwon)皆是TIDF曾選映的導演。前者繼《緬甸詩人的故事書》後,《給緬甸的信》將於TIDF亞洲首映,獻給2021年歷經政變的動盪緬甸。片中轉化網站募集而來,致前學運精神領袖San Zaw Htwa的信件,緬懷其逝去身影,亦為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寫下詩意註解。 被譽為「韓國紀錄片之父」的金東元,2016年曾以評審身份參與TIDF。他自1992年開始拍攝一群困留南韓的前北韓間諜,2003年完成經典作品《遣返》後,續作《第二次遣返》將於本屆影展國際首映。被攝者們如今已逾90歲,仍嚮往遣返回鄉,卻一再受國際政治與南北韓關係牽連,始終無法如願。本次影展同步選映二部作品,完整呈現長達30年的緻密紀錄,照見時代在個人身上留下的傷。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盛大舉行,蒐羅國內外近150部精采紀錄片,期待以多元豐富的內容,拓寬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更多節目內容將陸續公佈,詳情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