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訊息EXHIBITION AND EVENT INFORMATION
-
-
|活動|10月深秋,新電影出發,前往故事多元邊界
-世界影音遺產日系列限定活動、驕傲月選片放映,整天泡影視聽中心都不膩!- 【主題影展|《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展》】 1982 年台灣電影華麗轉變:電影題材從政令宣傳為目的,大膽改以自然寫實的風格,紀錄生活真實的樣貌,成為人們嚮往理想世界的開端。此時的「台灣新電影」儼然是台灣電影的代名詞,足以比肩各國的浪潮電影,以電影革新運動的姿態,獲得「正典」地位的肯認。 「新電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到文藝場域關注的核心,彷彿一封封捎自 80 年代的信件,不斷地尋求當代的回應。 從具有著標誌性的作品《光陰的故事》從起算,「台灣新電影」已經歷經四十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將舉辦《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展》,讓新電影再次被重訪與觀看,邀請大家探索「故事」未盡之處。 |單元選片| 以時間的長河做為軸線,分別以四個時空氛圍為主題:「開始的開始:光陰之前」、「新電影再發現:1982-1986 之間」、「在野的新影像:金穗短片選集」、「結束的開始:宣言之後」,以近四十場的放映場次,回應四十年前重大的文化事件。 |限定講座| 舉辦「另一種新電影想像」、「我與台灣新電影,還有那個時代」、「我們都拍《戀戀風塵》」等場次,希望從幕後回顧、文學改編、電影主題分析等多元的角度,為四十年後的「台灣新電影」留下註腳。 |實體特展| 配合《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展》放映,一樓大廳同步展出《戀戀風塵》劇照師劉振祥時隔 35 年整理亮相的珍貴劇照,並透過劉振祥的紀錄與敘述,讓幕後故事再次甦醒。 【當月限定活動|世界影音遺產日】 我們一直都在和時間賽跑:隨年代越來越久遠,影音資料毀壞和消失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電影文化資產的典藏保存,與數位修復台灣電影為己任。 為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定 10 月 27 日的「世界影音遺產日」,本中心推出系列活動:職人導覽、特別放映、主題市集、海報拍賣......宛如豐富熱鬧的慶典,週末早上開始到夜晚,一整天都泡在影視聽中心,一同分享典藏與數位修復的成果! |特別放映| 今年度影視聽中心自主修復的作品,改編作家廖輝英的同名小說《油麻菜籽》以台語原聲,選定在「世界影音遺產日」首次公開映演!另外還有台語經典片《流浪三兄妹》、外國選片《銀翼殺手最終版》,從台灣出發,與世界影人共同響應。 ★ 免費索票,如有疑問請電 02-85228000#3204 洽詢。 晨間導覽|走走影視聽:職人帶路| 10/30(日),11:00 有每月一次的「走走影視聽:職人帶路」,由本中心片庫專業同仁親自導覽,一起來看電影、泡圖書館,發現影視聽史寶物,聆聽影像記憶故事。 午後漫步|電影、生活文創主題市集| 10/29(六)、10/30(日),11:30-19:00 漫步影視聽中心戶外迴廊的限定市集,讓甜點輕食、文創小物與精緻工藝,療癒你我的日常。 日落盛宴|經典海報拍賣| 10/29(六),18:00 作家、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慷慨捐贈本中心大量電影海報!從《2001 太空漫遊》到《藍色恐懼》等來自國內外的經典藏品,本次將透過實體拍賣與線上販售兩種形式,邀請電影迷把握機會參與拍賣收藏! 星夜開演|戶外放映| 10/29(六),18:30 秋高氣爽好時節,一起在戶外伴隨星空看電影! 什麼樣的電影同時包含警匪追逐、冒險、家庭劇?好評不斷的混血台語片《泰山寶藏》,將在本月於露天廣場放映。與我們一起響應資產保存的重要性,也重溫露天電影的觀影復古氛圍! ★ 座位採自由入座 【電影放送中|驕傲月狂歡選片】 繽紛狂歡愛的本質與美好,進入台灣的同志驕傲十月,是讚頌愛的時刻! 透過影像,走近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羈絆,在自我認同的路上反覆確認、衝撞,翻閱感情的層次與可能性,在名為追求的多元樣貌中,再次得到溫暖與力量。同時選映俄羅斯創作者的切片,開展關於愛的真實與自由。 |電影萬花筒| 本月選映導演喬納斯·波赫·拉斯穆森作品《漂浪人生》、導演陶德·海恩斯作品《因為愛你》。 |修復時光| 本月選映導演尚馬克·瓦利作品《愛瘋狂》、導演佩卓·阿莫多瓦作品《我的母親》、《慾望法則》。 |真實撞擊| 本月選映「俄羅斯創作雙人組 Paracollective」導演迪娜・卡拉曼作品《世界末日與寂地夢境》、《91》、《每日新聞:我們的年代編年史》,導演弗拉基米爾.納登作品《歧路風景》。 |台片狂| 本月選映導演林正盛作品《美麗在唱歌》、導演蔡明亮作品《河流》。 【週六Chill電影 X 音樂】 夏日戀情的曖昧、猜測、試探,總帶有一抹回味無窮的餘韻,延續到深秋入冬。 呼應 10 月聚焦自我認同、擁抱多元的主題,選映經典愛情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細膩刻劃同性戀情的美麗與脆弱,本片更讓男主角之一的新生代男星 Timothée Chalamet 成為奧斯卡影史第三年輕影帝入圍者。 「週六Chill電影」在大影格首創主題式觀影體驗,以「味覺」、「嗅覺」等多元感官主題企劃,開啟你觀影旅途的感知力;享受聲光饗宴之外,也許品嚐電影裡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或是嗅聞瀰漫在場景之中的獨特氣味,成就屬於你的「瞧電影」,與電影裡的角色一起品味人生。 看電影是一件很 Chill 的事!在週六輕鬆美好的夜晚,請與家人、朋友、伴侶一起來 Chill 電影,共創美好觀影記憶。 ★ 本場次含映後座談 ★ 票券含電影主題入場禮一份 【常設活動】 |影視聽名人堂| 影視聽中心常態講座,邀訪電影、電視、廣播界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及專業從業人員,由主持人藍祖蔚進行深度對談,分享他們幕前幕後的精彩故事,為我們的時代留下珍貴記憶。 10 月份邀請偶像劇教母柴智屏對談「戲劇製作獨門秘方」,歡迎喜愛了解影人深度對談的影痴報名聽講。 |35mm 膠卷修復工作坊| 百年前的影像,以「35mm膠卷」為主要媒材,而歷經歲月的侵蝕,必須經由修復及數位化,讓許多被遺忘的影像,可以重新被看見。【35mm膠卷修復工作坊】將帶著大家認識35mm膠卷,包含辨識膠卷種類、材質,跟著職人學習清潔整飭及數位修復的方法,讓我們一起找回重要的歷史記憶。 ★ 兩日課程共六堂,可單堂報名,多堂報名享有優惠。 |文物常設展覽| 二樓記憶迴廊常設展「顯影.現聲:台灣影視聽文物展」,以臺灣影視聽百年發展大事記為主軸,輔以影視聽中心珍貴的影像與文物典藏,及當代創作者以電影、電視、廣播媒介性發想的意象裝置,量身打造時空穿梭的鑰匙,開啟影視聽文化陪伴我們的時代回憶。 完整的 10 月放映與相關活動,都在「ON場館活動資訊」10 月號,立刻下載,一手掌握影視聽中心的最新消息。 -
眾影人齊聚《悲情城市》33週年數位版首映會 再現台灣經典影史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下簡稱國家影視聽中心)與年代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協辦的《悲情城市》(1989)33週年數位版首映會,於今(15)日集結《悲情城市》出品人邱復生與主創團隊:剪接師廖慶松、錄音師杜篤之、攝影師陳懷恩、劇照師陳少維、劇組人員林添貴、演員高捷、林鉅、張大春、吳義芳、太保(張嘉年)、吳念真等人共同重溫這部經典名作,也為國家影視聽中心10月份「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專題影展開啟序幕。 當年上映後即轟動一時的《悲情城市》,憑藉著其獨特的視覺風格、政治歷史觀點和技術革新力,不負眾望於1989年9月15日榮獲第46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台灣首部於世界三大影展獲獎之國片,不僅開啟國片在全球各大影展引領風騷的美好年代,也鼓舞後續更多台灣電影的創作者們,前仆後繼地在國際影展上名留青史。 ▲《悲情城市》 在引頸期盼之下,33年後透過電影數位科技技術,終於完成保留膠卷風格的《悲情城市》數位調光版本。並為感謝當年獻出熱忱共同參與《悲情城市》幕前及幕後的影人、文化界與媒體界重要人士,特別選在與當年獲得威尼斯金獅獎同天的9月15日,於國家影視聽中心高規格影廳舉辦《悲情城市》33週年數位版首映會,在當年改寫臺灣影史的這天齊聚眾影人觀賞《悲情城市》,更別具意義。 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表示:「難以忘記1989年9月15日那天,我就站在侯孝賢導演旁邊,見證各種恭賀訊息如雪片般向導演飛來。特別感謝邱復生先生的支持和侯孝賢導演團隊的努力,他們拍攝我們當年不敢碰觸的歷史傷痛議題,開創許多台灣電影技術史上的第一步,包括同步錄音、攝影和剪接等技術。因為33年前《悲情城市》得獎的訊息攻佔當時紙媒的頭版,從此顛覆台灣媒體看待電影的態度,這也是台灣電影重要的突破。可以說《悲情城市》帶領我們走向國際,也讓國際看見台灣。」 ▲《悲情城市》出品人邱復生出席《悲情城市》數位版首映會33週年 而促成本次特映會的《悲情城市》出品人邱復生亦提到:「今天這場特映會和33年前一樣重要。當年我投資拍攝《悲情城市》,是希望有一天能帶著台灣電影在全球矚目的電影藝術殿堂逐夢摘金。因緣際會下我與侯孝賢導演合作,集合一群台灣新電影菁英們終於完成此夢。今天很榮幸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安排,能在國家級高規格的大影廳放映《悲情城市》數位調光版,讓我和《悲情城市》的幕前幕後影人一起重溫當年得獎的興奮心情。而值得欣慰的是,當年這部片的許多演員,現在也帶動台灣的電影、文學、舞蹈等藝術專業領域不斷向前走。」 ▲曾金滿司長出席《悲情城市》數位版首映會33週年 文化部曾金滿司長也代表李永得部長出席此盛會,她表示:「李部長請我來和各位影人們致意,很榮幸能重新見證這部33年前台灣歷史光榮時刻的電影,特別謝謝當年讓電影誕生以及現在讓它重生的幕前幕後工作人員。」 ▲演員高捷出席《悲情城市》數位版首映會33週年 ▲(左起)前新聞局局長邵玉銘、《悲情城市》出品人邱復生、焦雄屏女士、吳念真導演、藍祖蔚董事長 《悲情城市》的特別放映活動結束後,由國家影視聽中心主辦的「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將於10月7日至11月27日正式登場。台灣新電影(1982-1986)由一群電影工作者以行動和作品掀起巨浪,代表人物包括導演侯孝賢、楊德昌等,為影史留下傳奇與重要的文化遺產。此專題影展規劃四個子單元「開始的開始」、「新電影再發現」、「結束的開始」、「在野的新影像」,以被視為臺灣新電影起點的電影《光陰的故事》(1982)為分水嶺,除了重映該時期的代表作如《戀戀風塵》(1986)等,另隆重放映部分較少機會被看到、被談及的作品,如《竹劍少年》(1983)、《一九零五的冬天》(1981)、《唐朝綺麗男》(1985)、《惜別海岸》(1987)等,多部珍貴的金穗獲獎短片也趁此重映,以在大眾面前呈現更廣闊的時代視野。 「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影展票券預計於9月16日OPENTIX售票系統開放購票。讓影迷有機會重溫、認識更多台灣新電影重要導演的代表作品。 ▲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 -
威尼斯展現影視聽中心修復成績《獨立時代》首映會圓滿落幕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自主修復的楊德昌導演作品《獨立時代》入選本屆影展官方單元「威尼斯經典」(Venice Classics),首映會於威尼斯當地時間9月6日下午二時在觀眾的熱烈掌聲中圓滿落幕。首映地點位於威尼斯利多島上的Sala Corinto影廳舉行,由影展代表Elena Pollacchi開場介紹楊德昌導演以及他對台灣電影的貢獻,其後由楊德昌導演遺孀彭鎧立女士及國家影視聽中心代表李智仁執行長開場致詞。 在自主修復的過程,《獨立時代》雖整體保存狀況良好,但許多細節及元素仍然存在許多挑戰,集結了業界專家們的智慧得以進行修復。影像修復靠著精密的功夫一格一格清理並去除霉點、髒污等瑕疵。為追求將電影重現當年的視覺風貌,該片攝影師張展也參與調光過程,準確的還原影片最初的模樣。而在聲音修復同樣關卡重重,所幸在杜篤之老師的協助下,把聲音重新混成杜比5.1聲道讓聲音修復順利完成,使觀眾能清晰的感受《獨立時代》豐富且獨特的人物對白中所要表達的核心精神。 ▲《獨立時代》威尼斯首映會李智仁執行長與彭鎧立女士 在楊德昌導演的作品重返大銀幕的今天,彭鎧立女士在首映會表示:「楊德昌導演在台北長大,對於這個城市擁有很深的情感,也因此會看到他的作品以台北城市作為他所有都市故事的舞台。但導演想表達的,是比台北更深的含義,是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都市化甚至是所有資本主義及全球化所帶來的種種現象的反思。」對於逝世的楊導演,彭女士也在現場表達思念之情,期待未來楊德昌導演的作品能全數修復完成,持續在世界各地巡演。 國家影視聽中心代表團李智仁執行長表示:「影片修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程,但國家影視聽中心秉持守護昨天、展望明天的精神,為保存影視聽文化資產而努力不懈。我們也深知,記憶能使生命更加完整,文化亦然,因此我們會持續努力將台灣的傑出作品讓世界看見。」 為期11天的第79屆威尼斯國際影展入選作品及展覽遍佈在威尼斯、利多及周遭各個小島上,集結國際上發光發熱的優秀作品,也吸引世界各地的媒體、影視產業工作者及影迷前往觀摩影展。此外,無論是威尼斯本島的雙年展藝術展覽(Arte Biennale),或是威尼斯沉浸式島嶼(Venice Immersive Island)皆呈現具有高度啟發性的感官體驗。本次國家影視聽中心團隊觀摩威尼斯影展收穫良多,也更堅定國家影視聽中心肩負將台灣影視聽文化遺產持續推向國際的使命。 -
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記憶‧台北─時光電影院」 邀請大家與過往的影像相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致力於保存臺灣全民影像記憶,響應九月國際失智症月以及十月世界影音遺產日,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攜手合作,於昨日(5)召開記者會,呼籲大眾重視影音資料保存全民記憶的重要性及正視人口老化,延緩失智的議題。 ▲與會民眾大合照 九月八日至十月三十一日每週一下午在臺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舉行「記憶‧台北─時光電影院」系列活動,邀請大家透過電影欣賞、映後座談、地景導覽、工作坊,回望電影中的臺北,創造不同世代對於城市、影像記憶的對話。本活動以「記憶」為主軸,期待透過回望電影保存的影像記憶,喚醒觀眾的生命記憶,進而形塑臺北城市的全民記憶。電影欣賞之外,將邀請講師分享電影拍攝背景、文史工作者分享城市變遷與地景差異,以及安排電影地景導覽,帶民眾走進影片中的拍攝地,實際比對今昔差異。更有電影記憶工作坊,加強電影帶給民眾創意學習、豐富藝術生活的連結。 ▲國家影視聽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 國家影視聽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表示:「這個活動是希望大家找回記憶,對於台北的記憶或是個人生命記憶的重新拜訪。國家影視聽中心在過去七、八年來在做的重要事情是修復台灣影視內容的文化資產,因為早期膠卷放映過後,會產生刮痕,甚至會有酸化、裂化、發霉的情況。這些膠卷放映完之後,可能被不經意地丟棄,中心把它們搶救回來,在專業的片庫保存起來。今天這些電影重新和各位相遇,我們稱它為記憶工程。各位的記憶跟這次的電影重新相遇之後,個人記憶就會再現。城市、台北的集體記憶也好,都是台灣重要的影視文化的集體重建。中心希望推動文化平權,電影不只在電影院,也需要走入民間、走入社區,有更多跟社會的,不同年齡、不同族群、不同性別,甚至不同地域的觀眾可以相遇。」根據衛福部110年統計,台灣已經近30萬人罹患失智症,目前失智症雖無法治癒,僅能藉由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控制及延緩退化。觀看電影可讓失智者回想起過去的生活與經歷,重拾往日青春美好記憶,照顧者亦可在陪同過程中獲得喘息,瞭解失智症的非藥物治療與相關失智友善資源的運用。另外將透過工作坊鼓勵長者分享自身生命經歷,發揮創齡精神激發創造力,盼藉此讓長者走出家門、與他人互動、達到青銀共融、活躍老化、銀髮樂活、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創造失智友善環境等目的。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鄧世雄執行長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鄧世雄執行長表示:「這系列的電影經過挑選、最能夠反映老台北、台灣過去的情況,大家看了能夠引起一些美好的記憶,懷念年輕時候住過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人活到老,要健康的話除了要運動,也要動動腦,更要常常出來走走、交交朋友、聊聊天、參加活動,這是非常重要的。多運動、多動腦、多互動,這三動可以預防跟延緩失智症,看電影就是很適合的活動,看完以後大家可以彼此分享討論。」呼應主題「記憶.臺北」,本次放映8場電影皆在臺北拍攝取景,不僅能夠一窺早期臺北城市風光,也可以看見城市與時代的演變,包括經典數位修復的黑幫電影《少年吔,安啦!》、寶島歌王文夏主演「阿文哥流浪故事」系列電影唯一完整保存的《再見台北》、李安導演父親三部曲之一刻劃家庭親情及世代隔閡的《飲食男女》、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天馬茶房》,以及白景瑞導演於1964年拍攝紀錄臺北城市地景的《台北之晨》(林強配樂版)。此外,也精心挑選近年國片,包括由豬哥亮主演穿越至1920年代的《大稻埕》、《台北愛情捷運》系列首部曲《大橋頭的戀愛夢》、臺灣和瑞典首度跨國製作的《霓虹心》等。 ▲《少年吔,安啦!》男主角顏正國 《少年吔,安啦!》男主角顏正國表示:「電影是一個人與人之間最好溝通的方式,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電影。當年《少年吔!安啦》一直沒辦法讓大多數人接受,因為這類型片在當時並沒有那麼開放,現在民主開放自由,很多類型片就會讓時下的民眾去接受藝術創作。然而看電影最好就是全家人一起看,就會有共同話題。」「記憶‧台北─時光電影院」活動均為免費報名參加,邀請民眾踴躍參與,座位有限,報名請至國家影視聽中心官網或親臨臺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諮詢專線02-2361-0666林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