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訊息EXHIBITION AND EVENT INFORMATION
-
-
《in影視聽生活誌》015期熱鬧出刊!封面故事「Made in HK 銀河映像和杜琪峯」帶領讀者回顧華語電影的重要里程碑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旗下刊物《in影視聽生活誌》最新一期,也是今年度全新改版後第二期,近期熱鬧出刊!本期以「Made in HK 銀河映像和杜琪峯」為封面故事,重磅介紹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與其在逆勢中堅持的創新精神,帶領讀者回顧華語電影的重要里程碑。 ➤ 《in影視聽生活誌》最新一期封面 本期封面故事「Made in HK 銀河映像和杜琪峯」的靈感,源於褚明仁董事長1999年觀看杜琪峯導演電影《鎗火》所感受到的衝擊與震撼。他回憶當時任職公司恰好發行該片,有幸與杜導及出品人邱復生深談,驚嘆於杜導在預算與拍片檔期極度受限的情況下,仍能游刃有餘地拍出這部奠定個人風格的代表作。 本次封面故事正是為配合中心8、9月將推出的「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杜琪峯與銀河映像」電影製作回顧專題。專題深入分析銀河映像自1996年成立以來,如何在香港電影整體下滑的世道中逆勢操作,堅持創新,拍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經典。精彩內容包含:香港資深影評人登徒對銀河映像成立背景與產業意義的剖析;影評人塗翔文整理出「關於杜琪峯的12個關鍵字」,幫助影迷迅速認識這位導演的創作理念;影展策展人卓男從世界影史類型角度導覽銀河映像傑作的文章。 延伸封面故事主題,「場面解剖」單元更邀請兩次入圍金馬獎的剪輯師高鳴晟,拆解《鎗火》片尾酒樓高潮戲的剪輯手法,揭示其鏡頭語言與敘事張力,如何透過視覺符號與停頓讓觀眾身歷其境。 ➤《鎗火》節制的場面調度,冷峻的攝影風格,超酷的主題音樂,讓人大開眼界 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在「影視聽手帖」中表示,本期內容彷如其人生走馬燈,喚起許多精彩難忘的成長回憶。他特別提到小學二年級時,全家收看1970年大阪萬博開幕典禮轉播的震撼與啟蒙。呼應這份時代記憶,本期「特別企劃」便是以「穿越兩屆世界博覽會」為主題,詳盡介紹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最新修復的翁倩玉主演電影《萬博追踪》。這部影片遠赴大阪萬博現場拍攝,記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中華民國館與雕塑大師楊英風創作的《鳳凰來儀》雕像,並回望往昔臺日關係。專題亦延伸至2025年大阪萬博,透過建築學者的視角,探討兩屆萬博的空間內涵與「連結」理念。 ➤1970年的中華民國參與大阪萬博,邀請旅美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場館,雕塑家楊英風創作了入口雕塑作品,開幕時還找來20歲的翁倩玉擔任一日館長 本期「廣播記憶」單元回顧回顧陶曉清女士總策劃的「中廣青春網」這段臺灣廣播史上首個連續十二小時播出熱門音樂的無敵青春史。更值得一提的是,陶曉清女士已將其廣播生涯中包括節目錄音、音樂現場實錄、受訪節目等珍貴文物捐贈給中心,為臺灣廣播發展史留下重要的見證與研究材料。 除了上述精采內容,本期還帶來多個深度專題。「修復經典」專訪傳奇導演徐進良,回顧他的賣座電影《拒絕聯考的小子》如何反映時代苦悶,並在1999年的臺灣影壇開創學生電影風潮,因此獲得「學生電影宗師」之稱。這部數位修復版作品預計將於8月在新加坡重映,讓新舊世代觀眾感受當時重情重義的人際情感;「時代職人」單元專訪見證台語片熱潮的資深電影放映師張松如。他在南投戲院工作超過一甲子,生涯橫跨電影看板繪製、室內與露天電影放映,更自掏腰包收藏數百部膠卷電影與放映設備,其中兩百部已捐贈予影視聽中心典藏,為臺灣電影史保存了珍貴的文化資產與記憶。 ➤《拒絕聯考的小子》電影片段,男主吳祥輝與女主林薇薇一起搭公路車 「經典話題」聚焦陳玉勳導演1995年首映的電影《熱帶魚》。這部榮獲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著劇本的電影,將於今年迎來上映30週年,其質樸生猛的幽默、對聯考教育壓力與臺灣城鄉變遷的忠實記錄,使其魅力至今不減,持續吸引著不同世代的觀眾。「影視國際」單元以「鬼的夏日狂歡祭」為題,探討臺灣、泰國、日本鬼片的文化根基與獨特魅力,從《紅衣小女孩》帶動的鄉野傳說風潮,到VR體驗如何顛覆傳統恐怖片觀影感受。此外,「歷史挖寶」單元帶領讀者探訪中心「時間圖書館」的港味藏品,重溫「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成龍)和「四大天王」等香港影人如何在1990年代風靡臺灣。 ➤2025年是《熱帶魚》上映30週年,這部電影到底有何魅力,讓許多當年都還沒出生的年輕人進戲院看電影? 《in影視聽生活誌》015期內容豐富多元,從個人記憶出發,引領讀者深入探索電影、廣播與文化先鋒的精彩故事,期待能帶給廣大影視聽愛好者深刻的閱讀體驗。 -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擴大全球合作版圖!深化國際影視交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下簡稱影視聽中心)近年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推動台灣影視聽文化資產走向世界。影視聽中心長期與坎城、威尼斯、柏林等國際知名影展及影視機構合作交流,將台灣經典電影推向世界,逐步在國際影壇建立文化影響力。 隨著影視聽中心在影視保存與推廣的國際影響力日漸提升,今年6月迎來多組海外影視機構與文化團體來訪,包括東京國際影展、大阪亞洲影展、鹿特丹國際影展、義大利遠東影展、多倫多亞洲國際影展(Toronto Reel As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南亞智庫代表團,以及日本「台灣巨匠傑作選」策展團隊等。這一系列交流,進一步展現影視聽中心在電影修復、典藏、影視聽藏品推廣與研究等面向的專業實力,同時持續以開放與合作的態度,歡迎國際影視相關機構與台灣建立連結。 6月23日,影視聽中心接待東京國際影展資深策展人、同時身兼2025台北電影節國際選片委員的石坂健治先生。石坂先生此行除了參觀中心的主題放映及修復展覽,也深入了解館內珍貴的修復成果、電影古董器材及專業圖書館空間。隨後,他與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及團隊進行對談,針對電影文化、典藏實務及區域合作等議題交流意見,共同探討未來合作的多元可能。 ➤東京國際影展資深策展人石坂健治(右二)參觀影視聽中心展覽。 ➤南亞智庫代表團參觀影視聽中心典藏的早期攝錄影器材。 而在外交部邀請下,影視聽中心隨於6月26日接待來自斯里蘭卡、孟加拉、尼泊爾等國的南亞智庫代表團,成員背景多元涵蓋記者、經濟學者、影人與研究學者。訪團除參觀影視聽中心各項設施,也與行政副執行長林盈志、推廣合作處處長羅珮嘉進行深度對談,交流台灣影視聽產業發展現況、影視聽中心在影視修復領域的成果,以及各項推廣典藏資源的活動。 ➤南亞智庫代表團與影視廳中心團隊交流台灣影視產業、典藏修復及國際合作經驗。 大阪亞洲影展節目總監暉峻創三則於6月27日專程來台,與影視聽中心團隊深入探討即將於第21屆大阪亞洲電影節登場的「臺灣經典電影專題」。本次影展活動,將列為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的官方活動之一,影視聽中心推出多部台灣經典數位修復電影,向國際觀眾展現台灣影視文化的獨特魅力。 ➤影視聽中心與大阪亞洲影展,攜手策劃「臺灣經典電影專題」。 邁入2025年下半年,影視聽中心將持續拓展與國際影視保存機構的合作交流。面對全球影視文化快速更迭的時代,國家電影典藏機構在保存文化記憶、延續影像敘事的角色愈加關鍵。 接下來幾個月,影視聽中心將參與威尼斯影展、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視聽資料館協會(SEAPAVAA)年會,以及法國里昂盧米埃影展等多場國際影視盛會。同時,也將響應文化部「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於世博期間前往大阪舉辦專題影展「臺灣電影的璀璨今昔」。未來,影視聽中心將持續攜手並歡迎世界各地的影展、影視機構與典藏單位夥伴,共同推動影像保存與文化交流,拓展更多合作可能。 -
爆笑諧音哏不斷、挑戰尺度極限的文學改編《美人圖》,數位修復版台北電影節世界首映!
沒有人能阻止台灣人的諧音魂,就算是四十年前出品的電影也一樣!今年台北電影節「經典重現」單元五部選片唯一一部台灣經典《美人圖》(1985)迎來世界首映。這部文學改編的電影從原著小說就大玩文字遊戲,故事描繪南部農村囡仔進城到航空公司求職,不只要快速上手職場的生存法則,還得學會和一堆崇洋媚外的都市人打交道,浮華台北城根本不是光鮮亮麗,而是光怪陸離!挑戰觀眾理智尺度的異色經典,自稱社畜的你一定要看。 ➤台北電影節「經典重現」單元放映的台灣經典《美人圖》(1985)迎來世界首映。(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台北電影節「經典重現」單元的台灣經典《美人圖》,是國家影視聽中心今年的數位修復成果。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特別出席世界首映場,並在映前向觀眾導讀分享:「談到台灣電影時,特別是國外觀眾,最熟悉的莫過於「台灣新電影」時期。而事實上,在1985年除了侯孝賢、柯一正等新電影導演之外,還有另一群創作者,雖然未被歸類為「新電影」,但同樣非常努力,想要拍出有觀眾緣、能在票房上獲得認同的作品,張美君導演的《美人圖》正是這樣的代表作之一。」《美人圖》改編自王禎和同名小說,以幽默的敘事口吻,巧妙反映出彼時正處於中美斷交、台灣社會崇洋媚外的時代氛圍。片中的「美人」是自認高人一等的航空公司白領,他們可能家人擁有綠卡,或舉家移民美國,呈現出當時崇尚美國的某種階級象徵。 ➤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特別出席《美人圖》(1985)世界首映場,並在映前向觀眾導讀分享。(Photo Credit: 台北電影節 陳妍彣) 褚明仁董事長進一步表示:「張美君在改編《美人圖》時,也加入了許多幻想、獨白、倒敘等非線性敘事的處理,某種程度上可說是在試圖突破傳統敘事的限制。」《美人圖》中來自南部鄉村的主角小林,由當時的影壇新秀楊慶煌飾演,憨厚老實的劇中性格對比出市儈都市人的荒謬可笑,他不擅長英文的角色設定,更鬧出許多諧音哏笑話:為了記住同事的英文名字「Dorothy」、「Rocky‧童」,小林直接唸出倒垃圾、垃圾桶,讓所有人哭笑不得!觀眾也可以在片中看見當年的「台灣第一小生」林瑞陽帥氣不羈的模樣,以及素珠、阿匹婆等知名演員客串出鏡,相當熱鬧精彩。對此,褚明仁董事長更補充:「《美人圖》讓觀眾感受到一種與新電影非常不同的美學與表演方式,它保有許多傳統商業電影裡戲劇性很強的表演,甚至可以說是「擠眉弄眼式」的情緒外放。這部片讓我們得以重新檢視當時『非新電影』導演們,是如何理解與處理鄉土題材、如何回應電影產業的挑戰與觀眾的期待。」 ➤影壇新秀楊慶煌(圖左)、「台灣第一小生」林瑞陽(圖右)共同主演《美人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美人圖》描繪南部農村囡仔進城到航空公司求職。(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國家影視聽中心以保存與推廣影音文化資產為目標,持續呈現臺灣電影史上的重要作品。《美人圖》數位修復版忠實呈現了電檢時代的印記、當年電影市場的商業生態影片,以及其製作年代所持的觀點與立場。原版影片本有同性歡愛的台詞、或是主角以賣身換取財富的劇情,這些橋段因為電檢、商業考量介入剪去,導致劇情突兀斷裂;相反的,不少涉及性別、種族等刻板印象的描述,卻原封不動的保留在電影裡,這些隨時代轉換的社會價值觀落差也非常耐人尋味,期待能啟發觀眾更多思考與對話。 ➤《美人圖》裡的浮華台北城根本不是光鮮亮麗,而是光怪陸離!(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美人圖》在台北電影節舉行世界首映後,尚有一場6月27日週五的限定放映場。本片將在七月前進美國「紐約亞洲影展 New York Asian Film Festival」,代表台灣電影參與「經典重現」單元並進行國際首映。更多相關資訊可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網:https://www.tfai.org.tw/zh/ -
快來影廳朝聖你偶像的偶像!影視聽中心七月主題節目「勞勃阿特曼:眾生喧嘩」,一次看完大師生涯代表作
國家影視聽中心全新主題節目再次引起影迷圈轟動!今年七月將以橫掃歐洲三大影展首獎、五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影壇巨匠,勞勃阿特曼為專題放映人物。今年適逢阿特曼百年冥誕,特別推出主題節目「勞勃阿特曼:眾生喧嘩」,一次放映大師十部經典之作。影迷們敲碗許久的超豪華片單讓人選擇困難,想要一睹大師創作的獨特魅力就趁現在! 美國導演勞勃阿特曼年輕時曾在廣告公司工作,其首部獨立製片被「懸疑大師」希區考克看見,1957年挖掘他進入好萊塢電視圈,從此正式展開影視創作生涯。他一生共拍攝37部長片,橫跨多種類型、故事題材,但每部都展現出迷人的作者特色。他偏好讓角色的對話重疊,用群戲與複雜運鏡建構出敘事張力,更喜歡和演員在現場即興改寫劇本對白,反對讓電影只有「編劇一個人的聲音」,本次影視聽中心的節目主題「眾生喧嘩」即為致敬阿特曼的鬼才創作特質。 主題節目「勞勃阿特曼:眾生喧嘩」片單從阿特曼的成名作起始: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外科醫生》(1970),笑看韓戰美軍「野戰外科醫院」的醫護人員每天與死神拔河、還不忘遊戲人間的喜劇日常,當年還是影壇新人的阿特曼用笑料包裝對當時越戰的尖銳批判,一舉拿下坎城影展首獎,更風光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不設限創作題材的他,隨後持續在類型片中玩出新花樣:《花村》(1971)讓賭徒和老鴇成為西部片主角,兩人更陷入曖昧情愫無法自拔;《漫長的告別》(1973)改編自雷蒙錢德勒經典推理小說,書中的硬漢偵探馬羅竟被改寫成貓奴怪咖!委託案線索交錯,連愛貓也搞失蹤,這些麻煩事到底該怎麼解決? ➤主題節目「勞勃阿特曼:眾生喧嘩」從阿特曼的成名作《外科醫生》起始。(Images Courtesy of Park Circus/Walt Disney) ➤《漫長的告別》(1973)的主角偵探竟然是貓奴怪咖!( © 1973 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阿特曼除了反轉傳統陽剛的英雄敘事,更嘗試用女性視角看待現實困境:《幻象》(1972)讓觀眾和女主角一起陷入關於情欲與出軌的精神幻覺;《三女性》(1977)以潛意識、身份交換為題,揭示三個女性戲劇化的命運翻轉,並邀請《鬼店》雪莉杜瓦、《魔女嘉莉》西西史派克兩大「鬼后」同台飆戲。改編外百老匯舞台劇的《詹姆斯狄恩併發症》(1982),揭發中年女子們壓抑心中多年的秘密與謊言,不只前衛辯證性別議題,更成功發掘流行歌手雪兒的表演潛力,讓她首度入圍金球獎。 ➤《三女性》(1977)邀請《鬼店》的雪莉杜瓦(左)、《魔女嘉莉》的西西史派克(右)兩大「鬼后」同台飆戲。( Images Courtesy of park Circus/Walt Disney Studios) 阿特曼捕捉喧鬧的眾生相,也反諷混亂的當代美國社會。《賭途分叉點》(1974)拍出博弈文化的迷失與荒唐;《納許維爾》(1975)讓總統候選人和鄉村樂天后齊聚一堂,以多線敘事捕捉美國夢的幻滅,以及群眾對偶像的集體狂熱。《超級大玩家》(1992)淋漓批判電影工業體制,《銀色.性.男女》(1992)則俯視當代洛杉磯眾生的貪嗔癡,22位主要演員更在威尼斯影展及金球獎共同拿下全體演員特別獎的殊榮。 ➤《納許維爾》(1975)以眾聲喧嘩的精彩群戲,完美堆疊人們對美國夢的幻滅。(Images Courtesy of Park Circus/Paramount) ➤《超級大玩家》(1992)淋漓批判電影工業體制。(Daro Film Distribution) 牛津字典正式收錄「阿特曼式」(Altmanesque)一詞,印證大師顛覆傳統、挖掘真實的創作堅持。如今勞勃阿特曼的身影仍深植當代影人心中,多位名導如《愛在》三部曲李察林克雷特、《芭比》葛莉塔潔薇、《婚姻故事》諾亞包姆巴赫等,皆自承深受阿特曼啟發。保羅湯瑪斯安德森不僅以《心靈角落》、《戀愛雞尾酒》、《黑金企業》等名片屢向阿特曼致敬,更公開表示自己「已將阿特曼風格融入DNA中」。大師身故近20年後,仍不斷影響著當代的影視文化。「勞勃阿特曼:眾生喧嘩」以其十部生涯代表作,重探他獨一無二的導演風格——當人間煙火散盡,他的電影仍餘音繚繞。 勞勃阿特曼:眾生喧嘩放映時間:𝟤𝟢𝟤𝟧.𝟢𝟩.𝟢𝟦-𝟢𝟩.𝟤𝟩購票網址:https://tfaitw.pse.is/7rc3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