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王穎:流動的華美電影
在當代華人導演的系譜中,該如何定義王穎的獨特存在?
他 1949 年生於香港,祖籍山東濟南,成長於傳統華人家庭,卻就讀港英政府下的西方教會學校。經商的父親鍾愛好萊塢電影,以西部片英雄約翰韋恩(John Wayne)為他命名,粵語諧音「穎」字則源自華人姓名學的五行命理。中西的碰撞,彷彿早已銘刻於其文化基因。
十八歲時,六七暴動震驚香港,他被父母送往美國依親,恰好見證 1968 年民權與反戰運動高峰。家人原安排他攻讀醫科,他卻選擇至加州藝術學院(CCAC)修習繪畫及影像創作,於 1973 年取得電影碩士學位。畢業後,他曾返港於香港電台(RTHK)《獅子山下》劇組見習,卻因無法適應香港的緊湊生活、電視台僵化的拍攝方式而離開香港影視圈。隨後,他回到舊金山中國城為新移民擔任就業輔導員,於工作時採集華人故事,以極低成本完成首部長片《尋人》,自此開啟風景萬千的電影之路。
華美電影先聲:從中國城到好萊塢
《尋人》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突出風格,深受紐約時報影評人文森坎比(Vincent Canby)激賞,使他躍升為獨立影壇的明日之星。該片也是美國首部由華人執導、講述華人故事的院線發行作品,奠定美國亞裔影史里程碑,與《點心》、《吃一碗茶》合稱「華埠紀事三部曲」。
1990 年代,王穎獲得迪士尼片廠資金執導《喜福會》,這部主創團隊全由東方面孔組成的得獎之作,再度成為亞裔社群的驕傲;然而,王穎並不滿足於「華人導演」的框架,下一部作品《煙》潛入紐約布魯克林的多元族裔社群,與作家保羅奧斯特合作,在輪舞般的敘事結構中,如城市漫遊者般細覽街角的悲歡人生。
千禧年前後,王穎成功打入商業片廠體系,陸續拍攝《女傭變鳳凰》、《終極假期》等星光熠熠的票房佳作。儘管曾見證好萊塢的浮華世界,王穎從未遺忘獨立電影的作者本色,往後持續拍攝《千年善禱》等聚焦家庭、小人物的情感豐沛之作。
宛如漂鳥:流動的多元認同
曾有影評人形容王穎是一隻「無足的飛鳥」。他長年遊走於好萊塢體系內外、不同文化之間,卻從不受限於特定類型或風格,拒絕被單一定義束縛。
早期「華埠記事三部曲」中,《尋人》受法國新浪潮的高達啟發,融冶辯證性旁白和黑白街頭攝影;《點心》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細訴溫潤細膩的家庭劇;《吃一碗茶》則設定為「沒有音樂的音樂劇」,改寫古典好萊塢的浪漫喜劇範式。從東方到西方,從獨立實驗到商業製作,從狂躁晃動到氣定神閒的運鏡及剪接,王穎百變的影像風格,彷彿也映照其對文化身份認同的思考。
美國社會自 1968 年起以「亞裔」族群標籤,化約各種東方面孔的生命經驗,王穎卻大膽剖析華人社群內部的多元異質,以及跨族裔的交融(例如《尋人》的菲律賓舞廳、《點心》的黑人混血女孩)。美國華人的身份認同,是斜槓式的存在,也是對自我本質的無盡探問,一如《尋人》中那張看不清的臉,以及神祕的水面波紋畫面,流動曖昧、無以名狀,卻更貼近生命本質。
從王穎出發,映照華美電影流變
本專題除了王穎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亦選映多部與其作品呼應的美國華人電影:《尋人》上映的 1982 年,一樁華裔青年命案激發全美亞裔怒火,催生經典紀錄片《誰殺了陳果仁》,爬梳了美國種族和司法體系的千絲萬縷;《北京故事》是繼《尋人》後,第二部在美國藝術院線及華埠取得票房佳績的華人作品,北京出生、台灣長大的王正方返回兒時故鄉取景,提供了另一種中西文化共融的辯證;《外賣》刻劃紐約非法移工如螻蟻般的掙扎求生,台、美兩國導演的合作,以及片中不同國家的華裔(甚至韓裔)演員,亦拓展華美電影的本質定義;《弟弟》導演王湘聖同樣生長於舊金山灣區,運用新世代社群媒體語言,將王穎作品中的親情主題轉化為青春飛揚的新詮釋;無獨有偶,台灣導演阮鳳儀在短片《姊姊》中,亦以相似視角訴說移民經驗,仿若其首部長片《美國女孩》前傳,映照親子情結的普世共鳴。
從王穎的電影出發,我們看見亞裔/華人社群身份認同如何突破地域與風格的界限,並在跨國遷徙中不斷重組,呈現流動的文化地景,並在不同世代華裔影人的更迭中,持續書寫新的時代註腳。
節目勘誤及異動公告
【4 月 ON 國家影視聽中心月訊勘誤】2025/4/2 更新
• p.11《外賣》映前引言|演員姓名誤植為游子騰,正確應為游子濤。在此向游先生致上誠摯的歉意。
• p.9、p.10、p21《弟弟》|▲ 影片拷貝中非英語發音片段無英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