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後記|國家影視聽中心觀影體驗教育活動—文藝新北(觀影單位:新北市中平國中)

發布日期:2021.12.30
大合照.jpg

死刑在台灣是不常見的懲罰。當發生重大的社會案件時,犯罪者及其家屬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被漫天的社會輿論和媒體掩埋。那個當下,該給予犯罪者何種刑罰,就會成為大眾日日夜夜討論的話題。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的導演李家驊以死刑犯父母的角度拍攝,記錄父母面對孩子犯罪後的態度,同時也記錄了在死刑前後,死刑犯的心理狀況及犯案原因、執法人員對於案件本身的看法以及大眾在抨擊犯罪者甚至是犯罪者親人當下的社會狀況。在不同角度交織下,李家驊提出了:「如果我們不能冷靜下來理解死刑犯也是人,就永遠沒辦法理性地談死刑存廢。」

 

映後講座的講師是台灣廢除死刑聯盟執行秘書梁組盈,她與大家的互動熱絡,透過問答,可以觀察大家對於問題的勇於回應,且不斷引導大家思考片中談及的生死議題與現實生活處境兩者間的關聯,更進一步的去探求死刑犯背後的成長環境、心理性格等。

▲講師-台灣廢除死刑聯盟執行秘書梁組盈

 

講師先以本片提及的三位死刑犯的案件,請大家說出從中看見了什麼,及印象深刻的地方。進一步又問「是什麼原因促使一個人有了犯罪動機?」以及「在面對自己生命中負面壓力時的有什麼選擇?」,最後更拋出了「如果有一天,自己也犯了錯,希不希望自己能夠彌補或者被原諒?」和「對於犯案者的家人,我們是否應該提供相對的協助與包容?」等問題,讓大家在成長的階段,開始關心社會,並且讓他們不再以大眾的視角看死刑犯,而是也站在這些死刑犯的角度,嘗試關心犯罪背後的動機,並且促使他們思考倘若未來社會也發生了類似的案件,對於犯案者的親屬,大眾是否應該以體諒包容來看待。

 

講師亦分享自身故事,帶出「同理心」與「性格轉變」對一個人在成長階段的重要性,並透過「有些人是用童年去治癒一生,有些人則是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這句話,來說明在童年時期所遭遇的挫折或欠缺的情感,可以用餘生極力的去彌補。同時,也以其他例子分享「慣性樂觀」的人生態度,勉勵大家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也要正面積極的過好每一天的生活。

 

在講座尾聲,講師請大家思考死刑制度的存在與社會犯罪率的關係,也提供世界各國對於死刑制度存廢的資訊,讓大家了解國際上死刑制度的施行狀況,更進一步的去思考加害者的人權議題,不論是受刑人的教化,抑或監獄管理等,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關注廢除死刑的議題。

▲中平國中的同學在映後講座踴躍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及想法